fbpx

中大醫院行政總裁馮康:冀提升私營醫療收費透明度 全面照顧群衆健康

相關文章

馮康醫生
馮康醫生
馮康醫生為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執行董事及行政總裁,同時兼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專業應用教授。在加入香港中文大學前,馮醫生於2002 至2013年間擔任香港醫院管理局轄下新界東醫院聯網的聯網總監及威爾斯親王醫院的行政總監,負責管理新界東七間公立醫院的運作。此前,馮醫生於醫院管理局總部負責規劃及發展公共醫院服務及設施逾十年,並領導醫管局臨床管理系統及電子病歷紀錄的發展。於專業範疇方面,馮醫生曾擔任香港社會醫學學院首席學監(2010至2013年)及院長(2014至2018年)。馮醫生於醫療領導、醫療策劃、醫療資訊學及醫療管理學等專業領域備受認同。

2013年,作為醫管局「開朝元老」的馮康醫生退下火線,離開工作逾30年的公營醫療體系。其後他加入中大,協助籌建首間非牟利私家教學醫院「香港中文大學醫院」(下稱中大醫院)。施工四年,有望下年第一季正式啟用,分階段投入服務。

回想當年,馮康醫生為醫管局建立臨床信息系統,開創電子病歷紀錄;今天他銳意將中大醫院發展為智慧醫院,建立以病人為本的運作系統,冀在私營醫療市場中,終極打造一個結合基層醫療及醫院服務的閉環系統,「市民看私家醫生時,可由頭到尾享有服務,不會因部分服務太貴,又返回公立醫院求診。」他盼從疾病預防至處理複雜手術,皆能照顧群眾健康,以紓緩公立醫院的壓力。

馮康於醫管局退休前任職新界東醫院聯網總監及威爾斯親王醫院行政總監,多年來對於基層健康尤其關切。每逢冬季為流感高峰期,威爾斯親王醫院的急症室迫爆的畫面年復一年,病人輸候時間冗長,往往怨聲載道,醫護人員亦人手不足,疲於奔命。

難忘急症室人滿之患

在外界眼中,急症室迫爆的情況從沒改善,這窘境亦叫馮康任內最深刻,也可說是他事業上的樽頸:「我們每年花上很多團隊的力量去諗新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特別是處理整個patient flow(病人就診流程)⋯⋯但問題永遠大過你可以做的。每年想到的新招,去到下一年,問題又像海嘯般掩蓋了你,再想一些新招出來又無用。唉,有時都覺得很困難,亦顯示醫療系統的複雜性。」

馮康醫生難忘當年威爾斯親王醫院急症室迫爆的畫面。
馮康醫生難忘當年威爾斯親王醫院急症室迫爆的畫面。

急症室的複雜性,在於急症室不只是一個急症室,而是與基層醫療、老人院、救護車,非緊急救護服務、手術室等環環扣緊,「任何一個環節唔掂就會出現樽頸,出現樽頸就會倒灌,所以是複雜的系統性問題,要慢慢解決。」

減低病人財務負擔成挑戰

在本港,目前公營醫療系統為全港約九成市民提供住院醫療服務,私營醫療系統僅照顧餘下一成,全港12間私家醫院的使用率僅六成多,公私營醫療系統資源嚴重失衡。歸根究底,源於收費差天共地,私家醫院的收費透明度低,往往埋單計數,病人方知實價,有如肉隨砧板上;即使已購買保險,也要自行墊底高達四成,分分鐘已是一、兩個月的薪金,對於要供樓或交租的中產人士,負擔尤其沉重。

「如何減輕病人財務的負擔,是很大的挑戰。現時病人支付私家醫院的醫療費用,付出很多,但得到很少,很多時只診治輕微的病,如有長期病患,會返回公立醫院求診⋯⋯隨著人口老化,慢性病愈多愈多,公立醫院的壓力愈來愈大,輪候時間愈來愈長,如果私營醫療未能有效控制病人的開支,這將會是個大問題。」

推行定價收費制度 須保險配合

由馮康領軍的中大醫院,就是希望在傳統的公私營醫療系統之間着墨,利用智慧醫院的物聯網、資訊科技系統等優勢控制成本,推行透明度高的定額收費制度,即俗稱「套餐價」,從而增加患者醫療支出的確定性,令相關保險產品得以衍生,最終減低病人在私營醫療系統的財務負擔,方可吸納公營醫療系統中的中產市民,以紓緩公立醫院的壓力。

「自己不喜歡以套餐價為名,因為套餐以外,可以加這樣加那樣,最後套餐以外還有很多附加的甜品,變相病人實際支付的銀碼,比預期支付的多。所以我們要做到定價,定了這樣就這樣,不可再加。」但香港生活指數高,馮康指單純推行定價不代表市民有能力支付,僅讓病人可作出預算,必須有保險產品覆蓋,才令病人得到保障。

馮康醫生坦言不喜歡以套餐價為名。
馮康醫生坦言不喜歡以套餐價為名。

「如果我們可以有一個固定、可預測的價格,(保險公司)計算風險後,有沒有可能市民幫他們買了保險後,自掏荷包支付的比例大幅減少呢?」馮康認為,重要的元素在於將定價收費變成制度,推動醫院、醫生和保險公司三方面合作,讓所有持份者有一個公開透明的平台定價及控制價格上升,才可令市民安心使用私營醫療服務,「否則最終會因成本不斷上漲,令市民退保。」

有助調控保金上漲速度

馮康指,以澳洲為例,當局2000年大力推動自願醫保,希望透過政府補貼推動,以減低公營醫療的壓力,當時吸引不少市民投保,尤其是年輕人,推行至今剛好20年,惟最近推出的檢討報告中反映,過去數年不少人退保。

「每年保金的價格條件不斷上漲,特別後生一代用的機會少,他們比較健康,於是覺得很不值,供了很多年,沒怎麼用,保費卻不斷增加,於是很多人退出,以致無法達到政策的效果。香港亦要考慮這情況,如何令保金價格不會不斷上漲,因此定額收費制度很重要,可將上漲的速度控制。」

港府去年4月推出自願醫保計劃,馮康亦正積極與保險業界商討合作可能性,他笑言難度高,但有信心可談攏。「因為全部商業營運,講點賺錢,已有一個既定的營運模式,要他們作出改變不容易。但儘管不易,已有一、兩間保險公司正積極和我們洽談。」

以病人為本 改善就醫體驗

除了積極推動定額收費制度,以減低病人的財務負擔,中大醫院的另一目標是建立以病人為本的運作模式,以改善病人的就醫體驗,當中包括推行全面無紙化的電子病歷紀錄,涵蓋所有醫護程序,並為多個高危或關鍵性的醫療程序如藥物管理、輸血及病理檢測等建立閉環系統,確保醫療質量及病人安全;此外亦利用流動資訊科技及實時數據,支援病人診治流程,透過一站式流動平台,方便病人預約、登記、付費,查看個人病歷紀錄,與醫護人員溝通及尋找醫院路向等。

「整個設施和服務的設計,盡量加強以團隊為基礎的方式提供服務,令病人無需由一個醫生轉介至第二個醫生、再轉介至第三個醫生,不知哪裡求醫或哪裡取得醫療訊息。」

馮康直言,目前本港的醫療系統以醫生為中心,方便醫生為主,惟此文化的建立,病人亦有份助長,「在參與決策的過程中,病人自己可能都情願不參與,醫生說什麼就什麼,或是盲目相信名醫,或認為收費高就是名醫。」

馮康醫生希望透過中大醫院,構建一個結合基層醫療和醫院服務的閉環系統。
馮康醫生希望透過中大醫院,構建一個結合基層醫療和醫院服務的閉環系統。

馮康的願景,是希望以病人作為整個系統的聚焦點,真正做到以病人為本,並非僅作口號,長遠目標是推動群眾健康。「好像有些矛盾,作為醫院又想病人健康,病人不入醫院,醫院就無生意。因此要想方法做,而且不是靠自己做,要和一些基層醫療力量結合一起,亦要和保險業界有合作計劃,因為如果保險業界支付的模式,所保的只是住院服務,其他範圍不保,就難以推進。」

大學教研應用有助風險評估

作為大學醫院,他認為優勢在於教研的應用,有助推行個人化醫療服務。「近年透過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方面,有很大研究進展,令不同疾病尤其是較普遍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認知障礙等疾病,做到頗佳的風險評估。透過這些風險評估,更能為病人防治疾病,控制得宜。」

馮康冀盼,可在私營醫療市場中,打造一個結合基層醫療和醫院服務的閉環系統,病人不會因部分服務收費問題,又返回公立醫院求診。「目前私家醫院大部分只做簡單的手術,但如果要照顧群眾健康,不可局限做簡單的手術,一方面要幫病人預防,另一方面複雜的狀況亦能處理得到。」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醫療進步-父親給我的啟示

我深信所有的專家醫護人員也是抱着良好的願景。衷心希望所有的醫療進步醫療改革不是以疾病為中心,而是以病人為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