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中產悲歌】兩夫婦月入七萬難支付藥費 小康之家慘淪夾心人

相關文章

鐘產仁
鐘產仁
留學外國,回流香港。出身醫護家庭,望為香港醫護出一分力。

一場疫症,令大家更加珍惜相聚的機會,相隔數月後再次與老朋友聚首,開心興奮的心情真的難以言喻,尤其是3號仔。看著他言談甚歡,分享與家人的抗疫點滴和笑話,完全看不出其身患重病。我內心裏實在感到欣慰萬分,更希望老友可以繼續現在的生活。

3號仔是我中學同學,人很開朗,畢業後投身教育作育英才,三十歲前就買樓結婚,然後生下兩名兒女,四口子樂也融融,生活得幸福美滿。他可說友儕中的模範,對家庭有承擔,孝順父母,愛錫子女,對朋友亦有義氣,簡單來說就是好人一個。

但好人又如何?疾病都是會找上門。去年中秋節同學相見時,平日都帶著笑容的3號仔十分異常,滿面愁容之餘,連話也不多。我與其他同學深覺不妥,於是收起平日嬉笑混話,直接問他發生了什麼事,看看大家能否幫到手。便見3號仔突然雙眼通紅,潸然淚下。我們被嚇得不輕,只好靜候他平伏心情,再問詳情。

原來在去年暑假時,3號仔開始咳嗽不斷,初時以為是感冒所致,但持續個多月也不見好轉,看醫生吃了咳嗽藥好一些,卻無法斷尾,後來咳到背脊也痛,人亦消瘦下來。醫生覺得有懷疑,於是轉介他做詳細身體檢查,結果竟然是有肺癌,而且已屆較晚期。

初時3號仔仍算樂觀,覺得現在醫學昌明,應該可以治療,也不擔心醫療費用,因為早已買了醫療保險。就在中秋聚會前,醫生告知3號仔,進一步檢查顯示其所患的非小細胞肺癌,已經轉移至骨骼,而癌細胞沒有基因變異,所以不適合使用標靶藥物,但另一腫瘤標記PD-L1表現超過50%,可以考慮使用免疫治療藥物「匹博利組單抗」,否則便僅餘化療的選項。

3號仔坦言不想做化療,擔心太辛苦,令其無法繼續工作,且可能很快便復發,免疫治療似乎比較好,副作用少,療效亦不差,但私家每針藥平均近6萬元,全期35針的藥費便高達200萬,還未計算診金及其他檢查費用等等,就算在公立醫院,這種未納入資助的藥物亦要自費購買,總數也要近140萬。縱使他與太太每月收入加起來有六、七萬元,惟孩子仍然在學,居所仍要供款,又要供養父母,實在難以每個月騰出幾萬元的醫藥費。

他說,雖然有買保險,但由於「包唔晒」,近半仍要自己承擔。兩夫婦約有五十萬元儲蓄,太太想加按所住的單位,籌錢支付藥費,但他則擔心,如把積蓄全部耗掉又借錢,若他有三長兩短,太太的收入根本無法支撐。若不做免疫治療改做化療,他就可能要停工,也會令家庭經濟出問題。

在場同學也明白,被稱為「中產」的小康之家,看似裕餘實則是夾心人,遇到大病或大事,既入不了政府的安全網,又沒有足夠的財力應付。我聽到他的情況後感到很難過,亦替他著急,總不能拖著不做治療,我建議他找另一位醫生尋求第二意見,同時間我也向朋友了解和打聽,看看有沒有方法可以幫到手。

可能好人有好報,第二位醫生了解到3號仔的情況後,告知他香港防癌會有一個藥物資助計劃,幫助合適的肺癌病人可以較低的費用接受免疫治療,惟計劃只限公立醫院病人參與,於是提出寫轉介信,讓3號仔到公院求診,然後再申請該項資助計劃。

3號仔聽醫生建議,很快便在一間公立醫院接受診治,並成功申請該項資助計劃。他每次治療要自己先支付約4萬元的藥費,然後憑單據向推出計劃的香港防癌會領取約$13000元補助,到最後五個療程就更加可以領回全費,加起來便省了近80萬元的藥費。而保險亦承包了部分,最終他只需承擔少部分費用,便可以完成治療。

更重要是他接受免疫治療後,病情很快有改善,去年聖誕見他時骨痛已消失,打了第六針後,腫瘤更神奇地消失得無影無蹤。期間他甚少感到不適或副作用,可以如常生活及工作,故此就算補助後每月藥費仍要付兩萬多,也「比得起」。

後來與一名醫生朋友講起,原來除了香港防癌會,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以及香港藥學服務基金配安心藥房等,不時會與藥廠合作,推出不同的藥物資助計劃,幫助有需要的病人。與政府的資助相比,這類資助計劃的篩選條件相對較為寬鬆,最能讓經濟條件較充足的中產階層受益。

不過,由於相關藥物資助計劃未必廣為人知,甚至連醫生也不知道,所以作為病人就一定要「醒少少」,多問朋友和上網查找,才不會錯過最新的資訊。例如最近便有新一批的癌症治療藥物納入安全網,包括3號仔所用的免疫治療,於五月底開始可獲關愛基金資助。

其實網上資訊很多,僻如是公家和私家的藥物收費,令病人可以及早做個預算,以便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治療。

最後我衷心希望3號仔可以抗病成功,繼續幸福生活。到限聚令結束後,我們會再次在球場上切磋,而我絕對不會「腳下留情」的。也祝福各位病友好似3號仔一樣,得到合適有效的治療,繼續如常生活,品嘗生活中的大小確幸。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晚期大腸癌藥凱旋卻未能回歸香江 盼醫生支持指定用藥...

一種用於晚期大腸癌藥的新藥「呋喹替尼」,成功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審批上市,但這藥何時能惠及香港病人就仍是未知之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