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醫健通是什麼?】解構醫健通問題、登記注意事項

相關文章

黃麗珊醫生
黃麗珊醫生
黃麗珊醫生為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黃醫生具備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放射科)、香港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榮譽臨床助理教授等專業資格。

醫健通是什麼?

醫健通是香港政府設立的一個平台,旨在讓所有病人在公立及私家醫院的資料互通,以提升照顧病人的效果、質素及安全。

不過,醫健通是否真的樣樣通?病人是否只需透過登記醫健通就可以解決煩惱?就讓我在這裡為大家從技術層面上分析一下,減少大家被這系統「跣親」,更加有效地遊走於公私營醫療之間。

醫健通登記注意事項

醫健通登記非想像中簡單

每次討論醫健通,通常都要談及兩個範疇。

第一個範疇就是由私家診所或私家醫院查看公立醫院的病人檢查及紀錄,而第二個範疇即是由公立醫院查看私家診所醫院有關病人的各項報告。

如果病人希望在私家診所醫院查看公立醫院的紀錄,每個病人及每一間診所之間都必須進行醫健通登記。這並非病人與醫生掛勾的登記,而是病人與該私家診所/醫院之間的登記,比如某病人有一位熟知自己病情的私家家庭醫生,而該病人已在該醫生的診所登記醫健通,但若然這位醫生需要在診所以外的其他醫院查看病人在公立醫院的紀錄,病人也需要在其他診所或醫院重新登記。

其實,每次在診所中開啟醫健通,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病人帶同智能身份證讓醫護人員處理。否則,如果病人自行在網上登記,除了要先取得12位數字的醫健通號碼,還要取得8位數字的密碼。大部份病人都會因此感到混亂,而即使經過一輪混亂的步驟和各種障礙,最後都可能無法成功開通醫健通。所以,我多數建議病人帶同智能身份證到診所或醫院,這樣更爲直截了當。

當病人透過私家醫生的診所進行抽血、影像、或腸胃鏡等檢查,是否都能經醫健通看到相關醫療紀錄呢?即使病人已在該私家診所進行登記,那就等如資料可以互通嗎?這其實是很多病人一直以來的誤解!事實上,所有報告並不是與私家醫生掛勾的,而是視乎做檢查的診所或醫院本身有否跟醫健通掛勾,每一次檢查都要作一次性的登記,比如每一次在診所中進行影像報告,就需要再次登記來上載報告至醫健通。

上載報告需時 覆診時帶備報告更安心

另一方面,病人需要注意過了一定時期就無法「Dateback」上載報告到醫健通,比如某病人分別在2018年1月及2019年1月進行過正電子掃描,而病人亦授權診所把2019年1月的報告上載至醫健通。在公立醫院醫生成功讀到有關資料的同時,如果醫生希望病人所授權的診所也上載2018年1月的報告,在技術上這是暫時未能做到的。如果診所上載了2019年1月的報告後,才追溯補回上載過往即2018年1月報告的話,會造成混亂。因此,倘若過了特定時間沒有登記上載報告至醫健通的話,是沒有可能重新上載的。

能上載報告的診所必須預先向醫健通登記,因此並非所有診所都可以上載報告至醫健通。現時來說,很多診所都能上載影像報告,但醫健通還沒有足夠技術可上載驗血報告,只有大部份私家醫院能夠上載驗血報告及其他化驗報告。上載報告也需要時間處理,不能期待今天取得驗血報告,就即日內可透過醫健通讀取有關資料,一般都有一星期時間的滯後。

總括來說,現時醫健通的規矩令人感到混亂,不少病人因這系統而觸礁,以為樣樣通,事實是樣樣未通,為此在遊走公立醫院及私家醫生之間經常碰釘,亦令各方缺乏良好溝通。所以我在此奉勸各位,如果你們未了解醫健通,最好在覆診時把所有報告帶在身上,要知道不是每次都能與醫生會面,只要所有文件都帶在身,你會更為安心。

醫健通真的樣樣通?

影像報告及影像是否互通?

首先,私家醫生是否可以透過醫健通查閱病人所有在醫管局內處理的影像報告及影像?答案是,我們只能看到影像的文字報告,但不可以看到任何圖像。縱使只是一張肺片,照完後也不能在醫健通內看得到。所以,病人如果在公立醫院做過影像報告,希望找私家醫生作進一步諮詢,試問私家醫生又怎能只看報告就可解決問題?

其實閱讀報告文字,只能讓醫生有個概念,知道這是一個正常還是非正常的報告,而如果是個非正常的報告,當中文字只能大概形容某器官那一處出現問題及有多少粒出現狀況,比如報告描述某病人肺部出現問題並有5粒未知名東西,其實很難透過文字如座標般告訴大家確實的位置。又如果文字報告屬懷疑肺癌,需要進一步抽組織確診,單憑報告並不足以判斷病人是否適合抽組織,即使適合抽組織又未知應該安排電腦掃描還是器管鏡等技術,因此文字報告不能作準。另外,我們還要視乎負責寫報告的放射科醫生能否有準確的判斷,萬一某放射科醫生看漏眼,或者寫的內容未如準確,那根據此報告作出下一步行動就會很危險。雖然這情況比較罕見,但總括來說,單靠一兩版簡單的文字報告,實在不足以醫生去為病人作決策性的建議。

那醫生如何解決以上情況?私家醫生可以寫信給醫管局轄下醫院的Medical Record Unit (MRU),讓病人申請有關影像的光碟出來予醫生參考,不過申請需時,由入紙到取得光碟,事實上沒有人能告訴病人需時多久,甚或等了又等撲了一場空。而另一個方法就是病人在私家醫院診所從新檢查,但病人又會擔心承受多一次幅射的風險。當然,從公立醫院借取光碟需時,與腫瘤能在短時間內對病人構成生命威脅相比,重複接觸輻射也不算什麼,而醫生一般都會建議病人在私家多做一次影像,以盡快作出下一步治療,盡量減少腫瘤對生命的威脅。

其實,如果政府的醫療體制為以上情況作出特別處理,例如只需要Supporting Staff去幫助醫生病人燒錄光碟,那私家借取光碟其實不牽涉額外醫生資源。只要我們醫療界多行一步,病人就不用承受多一次輻射及花錢重新檢查,醫生亦可以透過公立醫院紀錄作出決策性的建議。我一直認為公立醫院這方面有很大改善空間,而不是就這樣推出了醫健通,以為樣樣通,實情事事不通。又如果醫健通未完善的話,就請加推其他配套措施,直至「完全通」才好跟外界說明這是一個全面的醫健通。

發了牢騷,我又說說故事的另一面。如果病人在私家做了影像,公立醫院的醫生又是否能查閱有關的資訊呢?答案當然不是。以前我未出道私家,在公立醫院工作的日子,每天都在駡私家醫療系統,但其實私家醫院診所在醫健通上都有很多掣肘,即使私家欲上載資料,一來有時間限制,二來影像上又有限制,而且不是每間診所都合符資格上載資料到醫健通,更何況整個香港都有很多可以進行影像檢查的中心。因此我奉勸各位,不要以為在私家醫院診所完成掃描檢查,以為簽過同意書,授權私家把你的報告及影像上載上網就一勞永逸。有可能你在公立醫院覆診那天,花了數個小時終於等到與醫生見面,公立醫生才發現原來資料未被上載,而你恰考又沒有帶報告影像在身,醫生亦愛莫能助,想幫你一把但沒有片又沒有報告,又要待下一次覆診才能跟進。要知道,公立醫院長期有大量病人輪候,下一次與醫生見面可能是兩三個星期之後。

所以呢,每一次談及醫健通我就有點「谷氣」,更荒謬的是不少病人都有誤解,以為今天登記醫健通,比如2020年1月20日登記,那之前所有在私家進行的檢查可以用Sscanner,Scan一下就可以將全部報告上載至醫健通,於是以為每次看醫生都不用帶任何報告及影像…以上當然並非事實!所以,推行了醫健通就誇大它的功效卻絕非其事,不如好好教育大眾有關醫健通並非樣樣通的真相,也不要把病人、私家醫護人員及公立醫護人員變成這系統不足的磨心!藉此簡單的分享,讓大家知道醫健通的缺陷,一方便希望政府醫管局為其作出改善,在系統未完善的情況下,我們私家希望為病人申請影像去作出決策時請加快批核,病人從而省下金錢,也不用承受多一次輻射。與此同時,不論公立還是私家的醫護人員,都去提醒病人因為系統未完善的關係,請病人與醫生會面時帶備所有文件、報告及影像,那永遠能讓你的醫生有效率地作出決定,不會因為任何延誤而耽誤病情。

血液及病理報告是否互通?

首先,公立醫院所有血液報告及病理報告都能被上載至醫健通讓私家醫生查閱,但報告並不是即時能夠查取,以住院病人為例,整段住院期間的抽血及化驗等報告需要待病人出院後幾個工作天才會被上載至醫健通,所以如果家人想為住院中的病人尋求私家醫生意見,並期待私家醫生以公立醫院報告作評論的話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現時來說並非每間私家醫院的報告都能被上載至醫健通,我相信不久將來所有私家醫院的血報告都能透過醫健通查閱。至於私家診所數目實在太多,恐怕短時間內較難實踐於醫健通查取私家診所為病人處理的驗血及病理報告。最後奉勸各位,如果於私家診所或醫院進行了任何抽血或其他病理報告,最好記謹於前往公立醫院覆診時把有關報告帶在身上。

醫生診症記錄是否互通?

關於醫生的診症紀錄,醫健通徹徹底底不能互通,而可以透過醫健通讀取的唯一醫生紀錄,就只有住院病人出院後的報告。門診紀錄的話,不論是公立醫院或是私家醫生於診所中的紀錄,一律不能被上載至醫健通。

如果病人要取得公立醫院門診診症紀錄,就需要經由醫療紀錄部作出申請。申請方法有兩個:

1.申請醫生的醫療報告,病人除了要支付約數百元的申請費外,也需耐心等待醫院準備文件,因為病人從醫療紀錄部作出申請後,申請會被傳遞至有關部門,再由部門分發至不同醫生處理。醫院一般容許醫生於28天內撰寫醫療報告,不難想像醫生或會於最後限期前才完成該項工作,所以病人由申請到成功取得報告,時間可能長達個半至兩個月。

以上方法需時處理,收費也並不便宜,所以我會建議病人用第二個方法: 2.申請影印與該次治療的有關文件,以得知醫管局轄下醫生的門診紀錄。病人可以寫下有關診斷開始和完結的年月日,也寫下由哪一個部門發出的醫生紀錄,就可以以每張數元的價錢申請影印醫療紀錄副本。

私家醫生的文件無論如何也沒辦法上載至醫健通,病人唯一可以知道自己私家醫生的紀錄,就是要求私家醫撰寫有關的醫療報告。在此奉勸各位,如果想在公家私家兩邊走,最理想是先行大概了解醫健通的運作,自備相應的醫療紀錄,以方便遊走於不同機構。

手術報告、內窺鏡報告是否互通?

手術報告、內窺鏡報告就像醫健通內的黑洞一樣,完全沒有痕跡也沒有紀錄,所以我通常奉勸病人,如果在公立醫生進行過手術、內窺鏡檢查,又需要報告備本的話,最好儘早透過醫療紀錄部申請影印有關文件。至於私家醫生的報告,一般病人在出院時就能收到報告副本作參考,大家亦必需妥善保管,否則後補文件的話或需額外付費。建議每位病人自備Folder或者Clear Book,把所有病歷分公家私家存放好,那就絕對可以方便你遊走於兩邊醫療機構之中。

藥物紀錄是否互通?

暫時只有公立醫院的藥物紀錄能被上載至醫健通,而私家醫院或診所的藥物紀錄則未能被上載互通。一般而言,藥物紀錄是非常複雜的,大家或會以為醫健通上的門診,住院等藥物紀錄看似很齊備,但常見情況如某病人因為血糖低而住院,所以停止服用某類糖尿藥,又或者某病人血壓低入院而停止服用某類血壓藥,出院後因為沒有重新整理藥單,暫停服用糖尿藥或血壓藥的紀錄並沒有反映在最新的醫療紀錄之中,變相使其他沒有當時住院資料作參考的醫護人員繼續去處方不適合的糖尿藥或血壓藥,這就是所謂被系統紀錄誤導了!

我建議病人及其家屬最好自行紀錄服用中的藥物名稱及劑量,若遇上改變時則更正自己的清單,以免因為紀錄不清晰而重複服用本來需要停止的藥物。

另一方面,我非常贊同醫健通紀錄病人的藥物過敏資料,這絕對是一個重要功能!因為私家及公立兩邊都能互通病人的所有藥物敏感或不良藥物的紀錄,大大減少了病人因為服用已知的過敏藥物而可能危及生命的風險。最後還是要提醒各位,不要因為醫健通這方面的紀錄較完善而掉以輕心,自知有藥物敏感的話最好時刻帶備相關資料,對你絕對安全!

醫健通常見問題

常見問題一:私家醫生能透過eHR醫健通知道所有公立醫院糸統內的資料?

答案:大錯特錯!

從前我在公立醫院當醫生,可以透過一個稱為Electronic Patient Record (EPR)的系統,看到病人在所有醫管局轄下醫院的任何紀錄,包括門診的醫生紀錄、住院的醫生紀錄、手術紀錄、腸胃鏡紀錄、病理報告、任何類型的血報告、影像報告,甚至影像本身都可以在這系統中存取。不過,這EPR只限於在公立醫院的機構內才能聯繫得到,對於公立醫院的醫生要知道病人在其他醫院發生的情況可謂非常方便,可是即使衞生署都不能進入EPR,而EPR這系統與我們私家醫生看到的eHR醫健通系統又其實是兩回事…直到我踏出私家才發現這情況,所以不難理解公立醫院的醫護人員,以為私家醫生可以透過eHR看到跟他們同樣的資料。

實情是,透過eHR我們只可以看到某些住院紀錄,比如說病人由始至終沒有住進醫院,只有門診紀錄的話,私家醫生是不會看到有關資料的。私家醫生只可以看到血報告、病理報告、影像報告,所以如果病人有其他手術報告,或內窺鏡報告,或任何影像如肺片、電腦掃描影像等其實全部都不能在eHR存取。

有時私家醫生為病人節省金錢,知道病人在公立醫院進行過如正電子掃描、磁力共振,或者電腦掃描等影像,其實醫生只能閱讀有關報告,如果醫生想為病人進一步作治療對比,醫生必須要病人返回醫院的醫療紀錄部申請影像來作參考。經過醫療紀錄部去申請這類影像的過程也不容易,除了填表,還要耐心等候,所以過程非常艱巨。

常見問題二:如病人入院後想諮詢私家醫生的意見,醫健通eHR的資料已經非常全面?

答案:都錯!

除了病人經急症室,在急症室內的抽血紀錄可以讓私家醫生透過醫健通看到之外,其他入院後所有報告一律都要待病人出院後才能被上載至醫健通。

如果病人住院期間欲諮詢私家醫生的意見,又或者病人希望被安排轉到私家醫院而需私家醫生先看報告紀錄作出決定的話,私家醫生必須要公立醫院的同事準備一封信件,或者為病人提供於公立醫院的血報告及當前病理紀錄予私家醫生作出初步分析。因為資料不足容易產生誤會,如果把一個病重又資料不清楚的病人,在轉到第二所醫院入院部時,才得知病人實際情況有一定落差的話,有機會因為私家醫院的設施配備不足而拒收並須折返公立醫院。要知道私家醫院並非大家想像中那般自由,每所私家醫院都有自己不為人知的規矩,縱使已經得到某私家醫生的「認頭」轉到私家醫院,還要過五關斬六將,在很多條件都符合下才能送抵私家病房裡。

常見問題三:私家診所為何不把所有過往的紀錄都上載到eHR醫健通?

答案:首先,要預先指定跟政府有登記的影像中心或診所才可上載特定影像報告,並非所有影像都能被上載,而且上載報告有一定規矩。為免要上載某些陳年的影像報告而打亂整個系統,一般在檢查日子後的一段短時間內就需要上載有關報告至醫健通,而上載報告也不能Dateback。

最後要補充一下大眾對醫健通的誤解。大眾可能以為醫健通的紀錄就是我們用Scanner,把手上的報告Scan後上載上網…還是那句,大錯特錯!這系統有很多規矩及格式,只能說需要預先登記而且符合系統需求,才能把某些特定報告上載至醫健通,而不是大眾以為即使我們的手寫紀錄,或任何形式的血報告等都能放進系統內。

所以奉勸各位,不要以為自己已完成了一次的醫健通登記即所向無敵,而不用攜帶任何報告資料與私家醫生會診。只要用一個簡便的公文袋,保存所有病人過往的影像,病理及藥物報告,絕對方便病人及其家人與公立醫生或私家醫生之間建立最好的溝通方式,百利而無一害。我希望這個系統將來能夠非常成熟及全面,方便所有醫護人員不論在任何機構工作下都能幫助病人。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由被判死無得食到頻頻外遊日食五餐 晚期大腸癌患者重...

醫學不斷進步,癌症亦由絕症變成可治的病症,例如患有晚期大腸癌的江女士,本來已被判「死刑」在寧養病房「等死」,最終在家人全力支持下找到一線生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