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人口老化、公私營醫療失衡,如何滿足有增無減的醫療服務需求,令市民得到適切的醫療服務,而同時醫療系統不會「爆煲」,一直是本港亟待處理卻未能解決的大難題。前衞福局局長楊永強在一個討論香港醫療融資的會議上,提出香港現時的醫療融資方式缺乏持續性,建議透過策略性採購促成公私營協作,以實現全民醫療保障及醫療可持續發展。
香港醫療系統由政府稅收主導
作為講者之一、現為中大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醫療體系及政策研究所總監的楊永強,在《二十一世紀醫療融資:策略性採購中的公私營協作》網上圓桌會議中首先讚揚及肯定香港醫療系統的優點,確保沒有人會因為無錢而得不到醫療服務,但就認為有需要檢視現有醫療資源的運用效率。
香港採用公私營醫療並行的醫療體系,但公營醫療長期處於超負荷水平,提供74%的住院服務及近三分一的門診服務。
楊永強指出,目前全港醫療資源有49%來自政府稅收,35%來自病人付費,來自僱主及保險則分別有7%,反映本港醫療系統的資源依賴稅收支持,明顯缺乏持續性。對於未來走向,他認為應檢視醫療融資的功用,實踐由基層醫療主導作為醫療體系發展的長遠願景,確保醫療資源用於實現服務的目標,可能比大幅度增加醫療預算更為有效。
他以長者醫療券為例,醫療券的推出就如政府對基層醫療額外投放資源,計劃亦愈來愈廣泛應用,但長者多用於治療突發性疾病,與原來期望他們用於預防護理及慢性疾病管理有落差。
從基層醫療改善公私營醫療失衡
作為醫管局的開國功臣,楊永強認為,投放更多錢於改善醫院服務,可能會吸引更多人求醫,因此在評估體系的醫療資源分配時,須重新思考政府的資助,是用作擴展及提供治療為本的醫療服務,以解決超負荷的公營醫療體系,還是引入及訂定準則去採購私營醫療體系的相關服務。
同場的醫管局主席范鴻齡就指,醫管局一直有推行公私營醫療協作,例如因應新冠肺痰疫情,部分病人獲資助使用私營醫療服務,從而減輕公立醫院的負擔。
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在會議上表示,政府在上個財政年度投放近100億元,促進公私營醫療界別之間的合作,讓市民在政府資助下接受私營醫療服務。她期望能在今屆任期內,於全港18區內興建社區康健中心,以加強基層醫療服務。
迷失三十年 香港醫療融資何去何從?
策略性購買醫療服務是否本港醫療發展的出路,仍有需研究和實踐證明。但回顧近三十年來,香港已經進行了多次醫療改革研究和討論,卻沒有為醫療體系發展和融資找到方向。
早於1993年的彩虹報告,提議設立強制性供款式的醫療保險計劃,惟未有落實;到1999年的哈佛報告《香港醫護改革:為何而改?為誰而改?》,建議以社會醫保形成落實「錢跟病人走」的概念,政府亦於翌年推出《你我齊參與 健康伴我行》醫療改革諮詢文件,惟最終在反對聲下落幕。
政府後來又在2005年及2008年分別發表《創設健康未來》和《掌握健康 掌握人生》文件,並在2014年發表的《自願醫保計劃諮詢文件》,嘗試推動醫療保險計劃以改革醫療融資狀況,但仍無聲落幕。直至2018年政府2014年發表的《自願醫保計劃諮詢文件》,保險亦由強制性變為自願性,且未有將高風險池納入產品要求,保費亦不低,能否紓緩公營醫療系統壓力成為疑問。
由1993年至今,公營醫療仍然由稅款支撐,融資改革似乎仍未有寸進,香港又能否再進行三十年的討論,才能找到醫療融資的出路呢?
中產成香港醫療問題受害者
坦白說,對於貧苦的一群,公立醫院已經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安全網,至於富有的階層,亦有足夠的財力支付私營醫療。最慘就是如筆者的中產階層,有能力亦願意多付一點,但卻又不足以承擔私營醫療費用。
楊永強是一個頗有遠見的人,當年一句「錢係邊度嚟」就點出了醫療系統的問題所在。今次他提到的服務採購,或許可以成為中產人士追求更好醫療服務的模式,讓他們在政府資助下,使用一些合符標準的私營服務,例如一些晚期癌症服務、非高危手術及慢性病跟進等,而相關服務提供者將持續受到政府的監管和審核,確保資源沒有被濫用。
採購醫療服務可以率在兩間大學私家醫院試行,他們屬於半公半私的體系,較具彈性實踐新穎的服務模式,成功後再推向其他私營醫療機構,令更多人使用私家服務,才能真正減輕了公院的負荷,縮短輪候時間,最終受惠的又何止是中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