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生命的意義

相關文章

千禧寶寶の退休生活
千禧寶寶の退休生活
一個千禧後、一個大學生、一個癌症康復者、一個基督徒。

人生有什麼意義?這問題或許都曾在你的腦海中閃掠過,但在那無憂無慮的日子,你甚少會認真思索筒中的答案;然而,對於所有承受著百般煎熬、痛不欲生的人來說,一個意義,就是他們在絕望中堅定不移的確據、在苦難裡一往無前的原力。⠀

回想起筆者初期確診患癌的時候,當時我決定各自給每一位助教寫一封電郵講述我的情況。(這不是必須的,原則上只需向Faculty交代即可,但我那個學期的助教都頗好,得知我因手術而缺席修導課後都主動替我補課,所以禮貌上我都希望寫一封電郵給他們道別)那時候,我心理學課的助教Tom寫了一封回郵給我,他告訴我他的父親跟我一樣患癌,而且情況嚴重得多,最近才完成了一個10多小時的大手術。他當時向我介紹了一本書,那是精神科醫生 維克多 · 弗蘭克(Viktor Frankl)所寫的 《活出意義來》 (Man’s Search for Meaning),這本書一次又一次將他從傷痛中拯救出來。我當時答應了他會細讀這本書,畢竟,躺在醫院化療的我每天都在百無聊賴地度日,看書未嘗不是一個好的消遣方法。⠀

這本書不長,大約一百多頁,初時光看書名,還以為這只是一本心靈雞湯的小品;但當我細味裏頭的內容,才發現這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故事,在治療期間閱讀當中的文字,更是深深觸動我的心靈。⠀

這本書的中心思想並不複雜,可以用作者多次引述尼采的一句話概括:⠀

「人只要參透為何而活,即能承受任何煎熬。」(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你可能會問:尼采所指的煎熬到底有多巨大呢?弗蘭克醫生是二戰猶太大屠殺的幸存者,在集中營裏經歷了三年難以想像的非人生活,隨著二戰結束後被釋放,發現父母親、未婚妻、以及所有兄弟都被在納粹的屠殺下死去。這本書回憶他在集中營掙扎求存時的所見所聞,以及他對生命的反思。在集中營裏,他觀察到兩類人,一、不勝集中營裡的折磨,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逐漸失去生存的意志,這些人最後全都死去;二、相信自己的生命依然存在某種意義,這些人在絕境中誕生出驚人意志力,縱使他們大部份都未能堅持二戰結束的那天,但亦只有他們才有機會重新得自由。這令弗蘭克明白到,要救贖零魂,就要令零魂領悟到自身存在的意義,他所承受的苦楚他朝一天都會轉化成生命的一部分,就如尼采所言:「那些不能將我擊倒的,必使我更強大。」在書的後半部,弗蘭克回歸他心理學的範疇,並用他這段經歷作起點,開拓出一個全新的心理學領域 — 「意義治療學」,他的學說後來成為了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後維也納心理治療學的第三大學說,而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住在腫瘤科病房的日子,親眼看著一個又一個在死亡邊緣徘徊掙扎的生命,那是我這輩子與死亡最接近的日子。有一些癌症病人,即使能夠康復的機會經已相當渺茫、治療的過程苦不堪言,但他們依然未去對生命的希望,以堅毅而不失幽默的態度對抗到最後一秒;另一邊廂,病房外的某些人有盡了天下人都趨之若鶩的健康和功名利祿,然而,他們最終都選擇尋死。或許,就如梁啟超所言:「苦樂不在客觀的事,全在主觀的心。」人最終放棄與否,其實不在於那苦難有多難以承受,而是,人們能否在承受苦難的過程中找到意義;當人能參透苦難中的意義,他就能承受任何煎熬。⠀

被癌症折磨得痛不欲生的病人會決意要跟病魔決戰到最後一刻,因爲,他深信家裡的妻子和孩子還需要一個丈夫和爸爸;在文化大革命裡每天受盡百般折磨和侮辱的作家會堅持到文革結束的那天,因爲,他渴望能在有生之年完成他最後的作品;在戰爭中一次又一次與砲彈擦身而過的士兵依然走到戰火的最前線,因爲,他知道他背後的家需要一個不畏死亡的烈士去守護。就是那一個意義,造就了人類強大的心志;亦是那一個意義,成就了人類一個又一個傳奇的故事。而這一種意義無處不在,它能出現任何生命裡、任何苦難裡、甚至在那至深至痛的絕望裡 — 死亡。⠀

某天,一位老醫生上到了弗蘭克的診所。老醫生的妻子在大約兩年前去世,這令他非常傷心,因爲老醫生一直以來都深愛著他的妻子,無盡的思念使老醫生痛不欲生,老醫生亦因此確診抑鬱症。⠀

弗蘭克了解過老醫生的情況,問了他一句:「先生,如果你比你的妻子先行離世,而你的妻子現在還活著,你覺得今天的情況會有什麼不同呢?」⠀

「喔!對她來說這一定是更大的傷痛,我實在難以想像……」老醫生顯得相當驚慌。⠀

「先生,今天你的妻子之所以能夠免卻於所有的傷痛,是因為你一直陪伴著她到最後一刻,是你令她不用經歷一切傷痛;而繼續活著哀悼她,就是你無可避免要付出的代價。」⠀

那一刻,老醫生靜止了,因他從來沒有這樣想過。他一言不發地握緊弗蘭克的手,感激之情在臉上表露無遺,然後平靜地離開弗蘭克的辦公室。⠀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其實是一條偽命題,因為它錯誤地假定了生命的意義是一種我們要追求的目標,但生命從來都不是如此運作。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背負某種使命,這些互相交織的使命成為了我們所稱的「命運」,我們出生的時代、我們的種族、我們有畢生要面對的苦楚,這從來都不由我們選擇;但正正是因為我們這獨一無二的命運,造就了我們生命裡獨特的意義,這個意義每人都不盡相同,也不由我們控制。因此,我們該問的,從來都不是「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而是「你的生命要爲你帶來什麼意義」。⠀

在患難中,謙卑地回應生命的呼喚、履行那更崇高的使命、接受死亡和一切苦難成為我們生命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唯有這樣,人才能看得見生命要為他帶來的意義。⠀⠀

後記:這其實是一片舊文,這次因整理患癌經歷而重post,我亦沒作太大的改動,因為我希望將當時化療期間看這書的感覺最真實地再次呈現在大家眼前。人為何會患上癌症,不同人都有不同的詮釋。宗教人士可能會說那是神明對人的試煉,科學家則可能說那是基因的突變、家族遺傳等。無論是那一種說法,其實最重要的問題始終是:於「你」而言這段不一樣經歷有什麼獨特的意義呢?⠀

《Man’s Search for Meaning》這書對我的影響深遠,它堅定了我主修心理學的決心,亦啟發了我將來從事Palliative Care工作的目標。五天後,就是我確診患癌一週年的日子。患癌理應就絕對不是什麼值得慶祝的日子,但回望這一年,我卻十分感恩這個被很多人視爲「不幸」的事發生在我的身上,因為我所獲得是遠超乎想像。苦難的意義、生命的價值、愛的力量,這都是沒有患過癌症的我無法想像得到的東西,亦只有親身去經歷和感受,這些靈魂最珍貴的碎片才能真正被看見。我慶幸自己能於有生之年上到這寶貴的一課。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晚期大腸癌藥凱旋卻未能回歸香江 盼醫生支持指定用藥...

一種用於晚期大腸癌藥的新藥「呋喹替尼」,成功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審批上市,但這藥何時能惠及香港病人就仍是未知之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