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第三屆癌症策略集思會】凝聚有心人出謀獻策 為癌症病人構建出路

相關文章

由香港病人組織聯盟聯同癌症策略關注組所舉辦的第三屆癌症策略集思會將以網上形式進行,各個範疇的專家、醫務行政人員和持份者會就不同主題作出分享和討論。如欲出席此集思會,請透過以下連結登記:https://www.cscghongkong.org/csrt2020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中心公佈的最新數據,本港癌症新增個案創有紀錄以來新高,達34,028宗。以較為人熟悉的乳癌、前列腺癌及大腸癌為例,過去10年的新症增幅分別達76.4%、61%及39.8%,情況令人憂心。隨著癌症步步進逼,社會亦出現更多有心人挺身而出,為對抗癌症出謀獻策,而香港病人組織聯盟的主席袁少林先生及癌症策略關注組召集人麥嘉欣先生可謂當中表表者。兩人由20年前開始參與不同病人組織的事務,到20年後發起癌症策略關注組,嘗試凝聚不同持分者的意見。正如他們所言,對抗癌症任重而道遠,要再邁步向前,還須社會各界參與,完善本港癌症策略。

凝聚各界 擴濶政策討論 

屈指一算,麥嘉欣發覺與袁少林經已相識超過20年。當時袁少林在香港病人組織聯盟積極參與醫療政策的討論,為病人爭取權益,口裏常說著他的座右銘,「積極砥礪我自昂首闊步,復康路上無視荊棘滿途」,勉勵病友要「患者自強」,並無懼荊棘滿途,走出新的道路。及至後來在因緣際會下,麥嘉欣擔任了病人組織聯盟的義務顧問,兩位志同道合的熱心人因此結識。

直到2017年底,兩人開始在社會聽到更多有關預防和治療癌症的聲音,認爲是時候召集社會各界,正視香港癌症策略上的問題和政策關卡,便毅然於翌年舉辦了第一屆癌症策略集思會,邀請了病人組織代表、醫護人員、立法會議員參與討論,並於集思會後約見食衛局、醫管局、非牟利團體和政黨會面及遞交建議書。麥嘉欣認爲,以往立法會較少觸及癌症這議題,討論範圍亦相對狹窄,他尤其樂見不同政治光譜的議員能夠藉著參與集思會,加深對癌症的認識,即使不同政黨或有不同考慮或倡議,但至少可以豐富政策層面的討論。「我們希望在癌症策略的政策層面略盡綿力,透過促進各界討論,構思更多可行的解決方法。」

「三等」問題未解決 癌症治療輪候時間仍漫長

麥嘉欣表示,是次集思會將延續自第一屆未解決的「三等」問題,包括確診癌症病人等候於公立醫院接受首次治療、等候醫管局將癌症新藥納入藥物名冊及安全網,以及癌症病人等候整合服務的問題。「三等問題非一朝一夕可解決。過去幾年,政府已經加快關愛基金的審批過程,亦加强了癌症檢查和治療層面的公私營合作,市場上也有不少保險公司推出具針對性的癌症相關產品,讓部分中產階層可以負擔昂貴的癌症藥物。不過,三等問題中仍有不少關卡尚待克服,尤其是輪候時間問題,癌症治療爭分奪秒,倘若病人的治療受到延遲,治療選擇會大大減少,成效亦有可能大打折扣。」

新冠肺炎為癌症策略提供契機 發展基層醫療、公私營合作

由此便延申到今屆集思會的其中一個重點——基層醫療。根據癌症資料中心發佈的首份乳癌分期存活率彚報,乳癌的第一至四期5年相對存活率分別為99.3%、94.6%、76.2%及29.8%,印證及時診斷、及早治療的重要性。然而,根據醫管局資料,2018年仍有超過三成婦女於第二期或更後的期數確診,意味這些患者或有可能錯過治療的最佳時間。「如要提升婦女對乳癌的認識,便有需要從公衆教育著手,基層醫療或地區康健中心在這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至於今屆集思會的另一個重點,則旨在探討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癌症策略。疫情除了為長者或長期病患者帶來威脅,亦打亂了癌症患者的常規臨床診斷和治療進度。除了因為公立醫院自二月中開始縮減部分非緊急服務,還因為一些癌症治療方案會削弱患者身體免疫力,令一些患者不得不延後治療,避免進出醫院,增加感染風險。有見及此,醫管局自三月開始擴大「公私營協作計劃」,當中腫瘤科加入放射治療服務及增加造影檢查的名額,分流合資格的癌症病人至私家醫院。麥嘉欣認為,新冠肺炎疫情突顯了公私營合作的重要性,除了治療之外,醫管局或可加强乳癌篩檢的公私營合作,有助識別更早期的癌症個案,增加病人存活率。

麥嘉欣强調,是次集思會並非一場講述最新癌症療法的健康講座,而是著眼於政策層面的討論,因此歡迎社會各界參與,為討論提供更多觀點與角度。「例如政界人士可以從集思會中聆聽各界意見;市民可以了解政黨或議員在倡導政策上有什麽困難;病人組織代表亦可以從集思會中了解社會是否有類似組織倡議同類工作,並探討合作,在有限資源下爭取更大成果。」

第三屆癌症策略集思會
第三屆癌症策略集思會

如欲出席此集思會,請透過以下連結登記:https://www.cscghongkong.org/csrt2020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一名基層市民對基層醫療藍圖的寄望

基層醫療與大眾市民息息相關,是個人及家庭接觸醫療流程的第一個接觸點。寄望基層醫療藍圖及地區康健中心將來不以服務疾病為中心,而以服務病人為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