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跑出來的領悟】時刻為病人做好準備 醫療發展不停步

相關文章

劉澤星教授
劉澤星教授
劉澤星教授現任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亦是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部風濕及臨床免疫學講座教授及崇光基金風濕及臨床免疫學講座教授。2001年,劉教授創立香港風濕病基金會,協助病人以低價購藥。2013至2018年,劉教授出任港大醫學院副院長,並於2018年12月出任瑪麗醫院內科部門主管。

運動何止是運動?它不但能促進健康,有時更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裨益,例如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系主任劉澤星教授,跑步便讓他嚐到失敗的滋味,卻也使他明白過度自信造成的苦果,並時刻提醒他,縱使努力未必一定會有收穫,但受挫後仍要繼續嘗試,就如醫人治病一樣,需要不斷的努力、堅持和嘗試,才會獲得豐碩的成果。

跑步如醫病 縱失敗不氣餒

劉教授由年輕跑到現在,「跑齡」不短,回想當初沒有認真對待跑步這項運動,就讓他遭受到重大挫折。「我以為長跑很簡單,自己一直有做運動,狀態算fit,所以初時有少許輕視了長跑,沒有做好準備。」他指當時完全不知道馬拉松是什麼,但自己練習時覺得挺簡單,「跑七至八公里仍覺輕鬆自在,馬拉松只是乘六倍,根本沒有認真了解自己的能力能否做到」。

不自量力的後果,就是第一次參加長跑賽事時,跑不完而被巴士載走,可說是一敗塗地。他說:「上巴士的當刻,真的好像生意失敗一樣。但這件事就讓我明白到,沒有做好準備、沒有足夠的訓練,便難以做好一件事。」

挫折沒有令劉教授停步,反而在學習和練習的過程中,慢慢愛上跑步,而這項嗜好亦帶來很多得著。「以往我到外地開會,沒有太多時間觀光遊覽,但跑步的習慣就讓我有機會一窺城市面貌,而且跑步也讓我認識了很多開朗友善的跑友。」愈跑得多,劉教授的感覺也愈多,而跑步的經驗不斷勉勵他,不會每次也得到成功。

「有時做好準備卻遇到意外或事故,如抽筋、扭傷或生病,但只要肯再嘗試便有機會成功。」劉教授覺得這與醫病有點相似:「病人不聽從醫囑用藥就如練跑不足,表現(病情)就會差了。所以我不時會與病人分享經驗,讓病人明白要控制好病情,平日是不能偷懶的。」即使每次治療也不一定可以治好,有時成功了卻又有副作用,但作為醫生仍會繼續準備和嘗試。

新藥價格不菲 有限資源下為病人創出希望

現時有不同的裝備或科學可以幫人跑快一點,醫療治病亦有很多具有療效的新方法,兩者的共通點是:昂貴。

「醫學的進步比跑步科學更為快速,藥物更有療效亦令病人的信心提升,依從性都會更佳,只是未必人人也能負擔。」劉教授覺得,新的治療或藥物價格不菲,實在各界設立機制,透過協商達致共同的願景,幫助有需要的病人得到所需治療。

劉澤星教授

「我相信不同的界別都是希望治好病人,而要做到就大家一起出力,包括醫生、藥廠、政府、機構,甚至病人都需要做得更多。」劉教授是關愛基金委員會的委員之一,每年都會審批資助引入新藥,「病人是最為被動亦最可憐,但資源有限無法幫助所有人,故需要仔細思量療效及成本效益,以作出決定」。

雖然昂貴的治療令部分病人無法負擔,但同時也激發了醫生的創意。「好似類風濕關節炎,新的生物製劑固然有效,但原來合併傳統藥物使用,療效可能都不太差,尤其是及早用藥,效果不遜於生物製劑。」劉教授更稱要反思是否要到用貴藥的階段才去治療,「有些癌症可以預防,例如不要吸煙、多做運動,就可以減少需要用貴藥的病人,省下的資源變相可以讓更多人可以用到新藥。」

從預防及基層醫療入手 推動家庭醫學發展

當年在機緣巧合下,劉教授進入風濕專科,行醫多年的經歷,尤其是面對人口不斷老化,醫療開始持續上升,最近又有疫情肆虐,他有另一番想法,直言若能「重新開始」,會選擇投身公共衞生(Public health)或家庭醫學,從預防及基層醫療入手,保障市民的健康。

「公共衞生是透過了解人的行為和習慣,找出促進健康的方法,從而減少病患。家庭醫學就可以更早介入及治療,阻延病情惡化而避免或縮短使用貴藥的療程。」他形容兩種專業就如「無名英雄」,未必見到即時效果,但十多二十年後就會見到成果。

劉澤星教授

當然時間不能回撥,但劉教授就透過另一個身份──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投放對這兩個專科的期望,尤其是家庭醫學方面。他相信,要動家庭醫學的發展,需要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機構或網絡,例如是基層醫療管理局(Primary Health Care Authority),以提升培訓水平以及確保醫生確切執行家庭醫學的要點,並凝聚基層醫生的力量。

「今次疫情已經帶來不少的啟示,而未來可能再有威脅來襲,也因此醫專成立了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目的是協助各界時刻做好準備,隨時應對危急事故。」劉教授指早前進行的全民檢測,獲得醫護空前支持,醫專的培訓課程一出便滿額,日後仍可經由醫專或利用今次的經驗和人力,繼續推展基層醫療。

或許劉教授未能變身成公衞生學家或家庭醫生,但他依然會思考,如何能令醫療服務和專業更進一步,就如跑步一樣,不斷挺步,向前邁進。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晚期大腸癌藥凱旋卻未能回歸香江 盼醫生支持指定用藥...

一種用於晚期大腸癌藥的新藥「呋喹替尼」,成功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審批上市,但這藥何時能惠及香港病人就仍是未知之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