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第三屆癌症策略集思會】乳癌全民篩查成效明顯 如何完善基層醫療「最後一里路」成關鍵

相關文章

世界衞生組織(世衞)自1978年通過《阿拉木圖宣言》確立了基層醫療作為達致「全民健康」的關鍵角色,每個國家、地區除了發展軍事、經濟等方面,亦應該為市民提供全面及易達便捷的預防護理服務,防患疾病於未然。不過,多年來仍有不少人對基層醫療存在誤解,以為基層醫療等同為低收入市民提供的醫療服務,實則基層醫療與人人有關。香港創新醫療學會創會會長劉少懷醫生比喻:「現時我們的社會著重下游救治,好比在河流的下游將跌落河的人救上來,但同時間我們的敵人卻依然在上游不斷將人推落河。基層醫療旨在從上游著手,不但能夠盡早識別我們的敵人,防止敵人將更多人推落河,更可以在河的上游及時將人救起,及早治療。」

面對香港人口老化及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新常態,基層醫療的角色越顯重要,除了可以治未病之病,亦可以減低社會整體醫療成本。今場癌症策略集思會聚焦基層醫療,探討本港基層醫療的發展現況及挑戰,為日後的討論提供基礎。

香港創新醫療學會創會會長劉少懷醫生
香港創新醫療學會創會會長劉少懷醫生

定期乳癌檢查成效明顯

篩查是癌症基層醫療的重要一環,透過及早檢查和治療,可顯著減低患者死亡率。以乳癌為例,一期乳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7.5%,但第四期才確診的患者則跌至19.3%。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醫生憶述早前一個個案,患者於今年一月摸到胸部有硬塊,惟因為疫情期間害怕進出醫院,故拖到六月才求醫,其時癌細胞已經轉移至淋巴組織,影響患者的治療選擇和存活率。倘若患者過往有定期檢查,如進行乳房X光造影檢查,或可檢測到早期階段,甚至未成形的腫瘤,情況便截然不同。

張醫生引述香港乳癌資料庫的數據表示,2016年至目前確診受訪群組中,只得20%患者有接受定期乳房X光造影檢查,大多數患者都是自己無意中發現,反映檢查意識相當薄弱。研究亦發現,無意中發現與從定期檢查中發現的患者之間有以下分別,印證定期檢查的重要性:

無意中發現從定期檢查中發現
腫瘤大小2.3cm1.3cm
淋巴有否轉移接近一半患者有淋巴轉移約1/4患者有淋巴轉移
是否需要接受化療約2/3患者需要接受化療約1/4患者需要接受化療
局部切除的可能性
(局部切除較全乳切除較大可能保留乳房外觀)
約三成患者可接受局部切除超過一半患者可接受局部切除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醫生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醫生

全民乳癌篩查合符公共衛生原則

張醫生表示,世衞早於1968年委托專家訂立一共10條的「Wilson及Jungner篩檢準則(Wilson-Jungner Criteria for screening)」,時至今天仍常用於評估哪些疾病適合作全民篩檢。她逐一引用這10條準則,並對應相關的乳癌情況,認為政府推行乳癌全民篩查實在刻不容緩:

準則一:所偵測的疾病應屬於重要的健康議題。
乳癌情況:香港乳癌個案數字一直有增無減,2018年更突破4,600人,計及零期原位癌個案,每12個香港女性便有一人一生中會患上乳癌。

準則二:該疾病在潛伏期或發病初期症狀不明顯。
乳癌情況:早期乳癌的腫瘤或未成形,患者未必可以感受到硬塊。對比香港超過八成半患者從無意中發現症狀,在一些有定期篩查的西方國家,超過一半的患者能夠在未感受到硬塊之前便已經確診。

準則三:對疾病自然史(從潛伏期至發病的發展過程)應有充分了解。
乳癌情況:根據過去超過30年的普查數據,發現每找出三個零期個案,便可減少一個入侵性癌症的出現,顯示醫學界對乳癌的自然史相當熟悉。

準則四:應具有合適的篩檢或檢測方法。
乳癌情況:乳科檢查可分為醫生臨床檢查、乳房X光造影、活組織檢驗、乳房超聲波掃描等,當中乳房X光造影已是國際公認的乳房檢查標準。

準則五:檢測方法應為大眾所接受。
乳癌情況:乳房X光造影的輻射量約等於三張肺部X光片,即使每兩年接受檢查,持續20年亦不會對病人構成過多輻射量。

準則六:確診的疾病已有被接受的治療方式。
乳癌情況:乳癌治療發展成熟,較常見有五種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治療、化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及荷爾蒙治療。

準則七:對判定某人是否為患者應有一致的決定。
乳癌情況:乳癌治療有公認標準,早期乳癌以手術為第一線治療,而中晚期乳癌則需配合放射治療或/和藥物治療。

準則八:應備有可用作確診及治療疾病的設施。
乳癌情況:香港運行公私營醫療雙軌制度,即使經濟能力欠佳的市民和患者,亦可到公營醫療機構接受檢查和治療。

準則九:發現病例所需的費用(包括診斷和治療患者)以及與疾病相關的醫療照護支出可以平衡。
乳癌情況:乳房X光造影的價錢約需1,000元左右,但醫治第四期乳癌的費用或每年超過100萬,而根據最新數字,第四期乳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約三成,意味乳癌的醫療負荷遠大於推行全民篩查。

準則十:發現病例應為一持續性的過程而非僅此一次性的專案計劃。
乳癌情況:本港政府在今年7月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的會議上,公佈了乳癌篩檢新指引,對於平均風險的女士,就算沒有家族乳癌歷史,但曾經患過良性乳房疾病、未曾生育、或第一胎在30歲後分娩、肥胖(身高體重指數>23)、早來初經(<11歲)、缺乏運動,都屬高危一族,建議每兩年一次乳房X光。

完善基層醫療的「最後一里路」

參與集思會的另一位嘉賓,醫務行政人員邱家駿醫生表示,即使政府已制定全民篩查政策,亦未必代表計劃已發揮最大成效。以政府於2015年開始推行的大腸癌篩查計劃為例,參與計劃的市民需要先會見醫生,進行大便隱血測試,倘若測試呈陽性,才再接受大腸鏡檢查。至於到私營醫療機構求醫的市民,則通常直接接受大腸鏡檢查。雖然邱醫生認同現時大腸癌篩查計劃的安排合符公共衛生的成本效益,但對貧困的基層家庭而言,這安排或許對他們困難重重,「貧困家庭生活逼人,手停口停,難以想像他們會有足夠時間、心力去自行求醫,再接受測試和選擇醫生進行大腸鏡檢查。」

邱醫生分享澳洲的大腸癌篩查政策,表示當地政府會在市民55歲生日時送上兩支容器作「生日禮物」,方便市民進行隱血測試,市民完成後可將容器交還到當地的郵政局,待政府通知檢查結果。他强調,同樣安排未必可完全套用於香港環境,但建議政府推行有關政策時增加主動性,完善基層醫療的「最後一里路」(Last mile of health access),提升市民參與度。

另外,政府於2016年透過關愛基金撥款為合資格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女性提供子宮頸癌疫苗注射。邱醫生歡迎有關計劃,惟認為政府「做一半,未做另一半」,皆因政府未為青少年男性制定接種計劃,「雖然男性並不會患上子宮頸癌,但有機會將HPV病毒傳染給女性,因此透過為男性注射HPV疫苗,可減低整體感染率。」

醫務行政人員邱家駿醫生
醫務行政人員邱家駿醫生

加强教育 將意識化為行動

對於邱醫生分享的「最後一里路」問題,扶貧委員會委員鄧家彪先生深感同意,他表示扶貧委員會轄下的關愛基金於2017年12月為低收入婦女推行子宮頸癌篩查,計劃為期三年,獲撥款7,861萬,惟計劃推行至今,只得716人參與,遠低於預期參與人數。他認為,即使政府推行全民篩查計劃,亦需要增加協作機構的數目,並教育市民進行篩查的重要性,將健康意識化為行動。

扶貧委員會委員鄧家彪先生
扶貧委員會委員鄧家彪先生

第三屆癌症策略集思會的第二部分以《基層醫療如何幫助癌症預防》為題,邀得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醫生、香港創新醫療學會創會會長劉少懷醫生、醫務行政人員邱家駿醫生及扶貧委員會委員鄧家彪先生參與是次討論。如欲出席下一次集思會,請透過以下連結登記:https://www.cscghongkong.org/csrt2020

第三屆癌症策略集思會
第三屆癌症策略集思會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一名基層市民對基層醫療藍圖的寄望

基層醫療與大眾市民息息相關,是個人及家庭接觸醫療流程的第一個接觸點。寄望基層醫療藍圖及地區康健中心將來不以服務疾病為中心,而以服務病人為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