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療一日千里,顯著延長患者的存活期,有參與第三屆癌症策略集思會的香港肺癌學會理事會成員潘智文醫生表示,「20年前當腫瘤科醫生的時候,所遇見的四期肺癌病人大多活不過半年,但如今醫藥進步,存活期得以延長五至十年亦大有人在。」不過,潘醫生指出癌症治療進步亦衍生其他問題,如患者無法負擔昂貴的癌症治療新藥,而且在患者存活期得以延長的同時,癌症個案數字持續上升,亦令本已人手資源緊絀的公營醫療系統面臨更大負荷。
今年公立醫院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自二月中開始縮減部分非緊急服務,延遲了部分癌症患者的首次治療時間,或有可能令患者錯失治療黃金期。然而,有危就有機,這場新冠肺炎疫情亦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契機,反思及改革本港目前的癌症策略。

化療公私營合作 減患者感染風險及公營人手壓力
參與集思會的另一位嘉賓,醫務行政人員邱家駿醫生表示,「由於部分癌症治療方法如化療會削弱患者身體免疫力,因此即使在新冠肺炎未爆發的情況下,癌症患者亦應避免進出醫院,減低感染風險。」他建議,政府可考慮將化療服務外判至私營醫療市場,一方面減低患者的感染風險,另一方面亦可舒緩公立醫院的人手資源壓力。他强調,「市場上不乏私家醫生、診所提供化療服務,但未必每一家診所都合符資格,醫管局可推出認證計劃,將病人安全、廢棄藥物處理等一籃子因素納入考量,再決定診所是否適合為患者提供化療服務。」潘醫生亦認同邱醫生的提議,表示不少患者擔心到醫院覆診會增加感染風險而寧願延後治療,影響治療進程和成效。她補充,政府早於2012年開展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到今年3月再擴大「公私營協作計劃」,加入放射治療服務,相信化療公私營協作會是下一步。

至於公私營合作的付費安排,邱醫生解釋,費用可由醫管局、病人共同承擔,亦可由醫管局負擔大部分。他表示,過往政府的公私營協作用量偏低,反映計劃未有足夠誘因吸引用家使用,認為醫管局在計劃開始時可先承擔大部分費用,吸引醫生、病人參與。香港英商會的黃德琪女士補充英國國民保健署亦有類似風險攤分計劃,倘若病人用藥後的效果理想,政府可以為藥物費用包底。
從基層醫療深化篩查工作 減輕長遠醫療開支
在公私營合作方面,香港創新醫療學會創會會長劉少懷醫生認為目前主要有兩大樽頸,其一是人才培訓,由於現今癌症治療講求跨專科診治,除了腫瘤科醫生之外,亦需要腫瘤科專科護士、放射技師、營養師、臨床心理學家等其他專職醫護人員,而這些醫護人員都需要經年累月的時間培訓;其二,對於一些大型的治療機器,如用於放射治療的電機,政府可與私營醫療機構商討,活用機器的剩餘用量,並共同承擔機器的維修和更替費用。

針對整體的癌症策略,劉醫生認為可採取一種「縱橫」的看法,當中「橫」代表了不同醫護界別,包括各個專科的西醫、中醫及其他專職醫護人員,而「縱」則代表由預防、篩查、治療到復康的過程。劉醫生建議,除了加强健康教育、為市民接種疫苗之外,政府應從基層醫療著手,深化前期篩查的工作,可減輕日後的醫療開支。
為癌症藥物審批設「另一條隊」 加快患者用藥時間
是次集思會除了聚焦公私營合作,亦有探討加快癌症藥物審批的可行方案。邱醫生表示,過往局方每被問及癌症藥物的審批時間,都會回答已盡力將審批時間顯著縮短至6至8個月,惟邱醫生認為這有可能模糊問題的焦點,皆因即使藥物在6至8個月内註冊,亦不代表公立醫院的病人可以用藥或有錢用藥,皆因藥物在成為專用藥物之前,還需要經過撒瑪利亞基金及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的關卡,而每個關卡都需要不同長度的審批時間。邱醫生强調,社會資源有限,而審批藥物亦耗時,但由於癌症治療爭分奪秒,建議政府分開癌症治療藥物的審批過程,加快審批時間。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主席葛珮帆議員亦認同邱醫生的看法,並表示將就藥物審批問題向政府搜集數據,以制定下一步改革方向。

劉醫生補充,藥物是否有效固然要依靠醫療專家定奪,但由於資助癌症藥物涉及公帑,建議政府在討論審批藥物的時候,設立公開諮詢,邀請社會上各個持份者,如病人組織代表、市民代表、藥廠等參與,建立更公開透明的討論氛圍。
第三屆癌症策略集思會的第一部分以《新冠肺炎疫症下的癌症策略》為題,邀得醫務行政人員邱家駿醫生、香港肺癌學會理事會成員潘智文醫生、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主席葛珮帆議員、香港英商會代表黃德琪女士及香港創新醫療學會創會會長劉少懷醫生參與是次討論。如欲出席下一次集思會,請透過以下連結登記:https://www.cscghongkong.org/csrt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