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化,晚年抑鬱的社會現象越見明顯,加上社區服務資源分散,大眾有必要加强對長者精神健康的支援及認知。在疫情期間,長者需要減少社交活動,甚至未能與家人相見,情緒支援便更顯重要。根據一份10月發佈的外國研究顯示,美國就有高達四分之一的長者在疫情之下出現抑鬱或焦慮徵狀。
有見及此,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今日公佈開展「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的第二階段,進一步擴展以社區為本的支援網絡,由四個試點地區推展至十八區,並將培訓5,000名精神健康急救生力軍,從而鼓勵長者實踐積極晚年。
香港長者在疫情中展現較佳情緒抗逆力
為了調查疫情對長者情緒健康的影響,香港大學的計劃團隊連同十四間計劃夥伴機構於2020年2月至8月,電話訪問了共8,382位60歲或以上的長者,了解他們在疫情下的生活、需要以及精神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
- 絕大部分長者雖然減少社交活動,如避免去人群聚集地方(93%)
- 但與過去幾年同期相比,本港受訪長者的精神健康狀態並沒有因疫情而惡化
- 在情緒健康方面,大約一成受訪者出現抑鬱或焦慮徵狀
- 在出現徵狀的受訪群中,接近一半人同時出現焦慮和抑鬱徵狀
- 當中,認知障礙症照顧者的抑鬱徵狀比平均高出接近一倍,女性出現抑鬱和焦慮徵狀比例亦較男性高,但受訪者的抑鬱和焦慮徵狀並沒有隨年紀增加而上升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總監及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林一星教授指出:「相比起其他城市,香港長者於疫情中展現了較佳的情緒抗逆力,實為社區各界反應迅速,全力支援的成果。」調查顯示超過八成受訪長者曾接受抗疫服務或物資,這些援助不但紓緩長者在疫情下的壓力,長者們更藉義工送上慰問而感受到關懷和暖意。
第二期計劃四年內訓練5,000名長者義工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早於2,016年主導推行「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由香港大學與非政府機構合作籌劃服務内容,透過結合跨界別力量,建立以社區為本的支援網絡。第一階段的計劃共接觸到101,000位長者,又為當中逾4,300位有抑鬱風險或徵狀的長者提供預防性的心理保健及介入,當中超過九成八的受惠長者情況有所改善。
有見第一階段成效理想,計劃第二階段目標於2020-2023四年內將計劃推展至十八區,除了與 42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和長者地區中心合作,更推出了全新的「樂齡友里」義工,目標培訓5,000名將修畢精神健康急救證書課程(關懷長者版)的長者義工。計劃冀透過有豐富生活經驗的義工,在社區宣揚晚年精神健康,接觸有抑鬱風險的長者,亦令參與義工服務的長者提高自我價值與抗逆力。計劃透過擴大擁有精神健康知識的義工服務滲透率,提升社區人士對精神健康的認識及關注;又鼓勵大眾多留意身邊有抑鬱風險或徴狀的長者,以提供初步支援,從而提升整個社區的精神健康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