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為全球十大常見癌症,每年有55萬人確診。雖然膀胱癌並不在本港十大癌症之列,但根據醫管局最新癌症統計數字,膀肛癌新症於2018年按年增加20%,成為該年癌症整體新症個案增加的主因之一。在470宗膀胱癌新症之中,男女比例約為3:1,而死亡率達4成。有學者推算因為膀胱癌患者就診時偏晚期,故死亡率相對較高。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黃至生教授對此表示關注,希望政府多加擴展有關醫療政策及健康教育。
膀肛癌兩大高危因素:吸煙與經濟環境
近日中大醫學院一項研究找出了膀胱癌的兩項重要高危因素,研究發現人均吸煙量和國內生產總值(GDP)越高,該地膀胱癌的確診數字和死亡率就越高。不少人誤解吸煙只會引起呼吸系統及附近器官的癌症,但其實致癌物在進入肺部後會通過血管去到身體不同地方,更可遠達泌尿系統,令膀胱內壁、組織都產生癌症病變。至於為何國家經濟也會成為指標,黃教授解釋這與生活習慣改變有關:「通常國家經濟越發達,國民的生活會漸趨西化,而飲食不節制、少運動、煙酒這些都是癌症高危因素。」
膀胱癌少早期發現 需正視小便徵狀
部分男士在50歲後會因前列腺良性增生而出現小便緩慢、不順暢等問題,恰恰這些徵狀可能與早期膀胱癌的徵狀重疊。黃教授指膀胱癌其中最常見的徵狀之一為小便帶血,但沒有痛楚,加上早期膀胱癌的徵狀並不明顯,所以市民容易以為只是年紀漸長的正常現象而忽略了其危險性。
數據顯示,早期膀胱癌的五年存活率為84.3%至91.9%,但第三期已剩下43.9%,到第四期更只有10%,可見及早求醫的重要性。「曾經有病人來求診,醫生問他徵狀出現了多久,他回答已經幾年了。」黃教授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建議市民正視任何小便徵狀,及早向家庭醫生查詢。
歐洲 VS 亞洲 新症及死亡趨勢大不同
在全球分析中有一個值得留意的趨勢:歐洲國家中發現更多膀胱癌個案,但死亡率正在下降;而亞洲發現的個案較少,死亡率卻增加。問及箇中原因,黃教授指歐洲國民一般有較好的疾病意識,有病徵時懂得及時求診,因此確診數量較多。而死亡率下降正正反映歐洲醫療設備及政策較為可取。黃教授舉例,大部份歐洲國家都有全民醫療保障,讓國民在有經濟負擔下都可以得到泌尿科護理,資助覆蓋必要治療如手術、化療藥物費用等,更可以享用醫療設施。
反觀亞洲地區,醫療系統、政策及經濟支持都相對沒歐洲那麼理想,不足以應付社會處理膀胱癌的需要。有見及此,黃教授希望香港在醫療上能多仿效國外,其中一項他特別推薦的就是「病人倡議小組」概念。「病人倡議小組在國外社會的覆蓋率頗高,在社區中推行健康教育,也會有健康大使、癌症痊癒者作為義工,在社區中建立起互助組織。」黃教授指如果香港能分配資源建立有關模型,將可以接觸到更多人,提升市民對疾病的認知。

推廣戒煙減患膀肛癌機率
目前香港約有10%吸煙人口,相信在政府大力鼓勵戒煙下將有望下降至單位數字。黃教授感嘆診症時間緊張,作為醫生未必有足夠時間勸喻病人戒煙:「就算病人只是傷風咳嗽,得知他有風險因素,家庭醫生一般也會把握機會給予提議。但時間有限,如果能夠轉介他們往NGO作進一步溝通會更有效。」他建議在政府考慮提供資助戒煙藥物予市民之餘,投放更多資源往NGO在社區推廣戒煙。考慮到戒煙者尤其需要社交支持,在有關組織內與同路人一起努力、交流經驗,也是能大大增加成效的一環。
冀基層醫療在社區打好基礎
目前膀胱癌暫時仍未有全民篩查的有效方式,所以及時求診為重中之重。而要市民懂得及早求診,第一步就是加強健康教育。黃教授指,基層醫療作為第一接觸點,在健康教育上舉足輕重,值得更多資源分配。希望透過講座、展覽、病人組織支持,讓更多人認識膀胱癌的病徵及預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