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第三屆癌症策略集思會】處在基層醫療的起步點 地區康健中心發展何去何從?

相關文章

過往香港醫療系統「重治療,輕預防」,一直以醫院為中心,但隨著人口增長及老化,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揮之不去,本港的公營醫療負荷日益沉重,更突顯了發展基層醫療的需要及迫切性。在第三屆癌症策略集思會的第四部分,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發展研究主管田詩蓓博士引用基金於2018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説明透過適當的門診照護,例如基層醫療、社區支援等,可避免公立醫院近一半的入院個案。她又引述另一項本地數據表示,每投放1港元在社康護理,便能節省8.4港元的急症護理開支,反映基層醫療除了可以在病人層面從預防著手,亦可以減低社會的整體醫療開支。

自去年九月,首間位於葵青區的地區康健中心投入服務,標誌著香港的基層醫療發展進入另一個里程碑。如今一年有多,地區康健中心的發展仍在試驗階段。展望未來,本港的基層醫療發展該何去何從?

基層醫療可減輕長遠醫療開支

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助理教授張正龍博士認為,公立醫院的醫生診症時間短促,甚少有機會教育市民,故此地區康健中心在教育和篩查的工作上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過,他表示現時的基層醫療較多側重於三高及糖尿病,忽視了其他同樣常見的慢性疾病,以骨質疏鬆基層醫療大聯盟最近進行的試驗計劃為例,超過三至四成65歲以上的婦女都面臨骨質疏鬆的問題,惟普遍婦女對症狀並不了解。他相信,政府歡迎任何具實證支持的篩查計劃,如能透過試驗計劃證明篩查可以改善社會骨質疏鬆的問題,認為政府會樂意將計劃擴展至社會各階層。「這種試驗計劃一般需要大量市民參與,才能印證成效,但由於進行研究的大學沒有社區背景,較難招募市民參與,地區康健中心便可發揮連結社區的用途,與大學合作招募市民。」

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助理教授張正龍博士認為基層醫療較多側重於三高及糖尿病,忽視了其他同樣常見的慢性疾病。
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助理教授張正龍博士認為基層醫療較多側重於三高及糖尿病,忽視了其他同樣常見的慢性疾病。

張博士表示,篩查工作牽涉大量人手,前期或需投放一定資金,但他認為透過加强基層醫療,可減低社會長遠醫療開支,「大約1/4骨折病人需要輪候安老院舍,這些病人亦可能失去工作能力,如能循基層醫療預防骨折問題,便可減輕社會負擔。」

發展地區康健中心需結合社區力量

葵青地區康健中心署理執行總監狄志遠博士認同張博士的説法,强調效益是發展基層以至地區康健中心的原因之一,「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減少社會上出現病症的機會,自然可以減少入院人數。」另外,他指出成本及方便都是發展地區康健中心的主因,「在公營醫療體系,成本是指病人的輪候時間,至於在私營醫療體系,則是病人需要付出的醫療開支。另外,來往醫院對不少長者來説都相當不便,透過發展地區康健中心,望能減低整體社會成本之餘,亦可以為市民提供更便利的醫療服務。」

葵青地區康健中心署理執行總監狄志遠博士認為地區康健中心的成功將取決於個案管理系統、社區力量及資訊科技運用三個因素。
葵青地區康健中心署理執行總監狄志遠博士認為地區康健中心的成功將取決於個案管理系統、社區力量及資訊科技運用三個因素。

狄博士認為,地區康健中心能否成功發展,將取決於三個因素。「一是個案管理系統,好比學校有系統監測學生的學習進度,地區康健中心亦需要有系統地了解每個市民的健康狀況,並因應他們的健康需要,提供個人化的意見;二是結合社區力量,以葵青區為例,整區人口約50萬,惟地區康健中心只得約70位員工,因此我們需要構建一個平台,連接各社區機構,如學校、非牟利組織、居民組織,從而有效調動社區資源;三是運用資訊科技,由於每個地區的市民衆多,需要利用資訊科技,才能將訊息有效地傳遞給每一位市民。」

透過醫社合作加强公衆教育

公衆教育固然重要,但醫護行者創辦人范寧醫生憂慮,現今資訊泛濫,現時的公衆教育模式未必到位。他舉例,近期有兩則新聞分別關於學生誤信電子煙禍害較低,以及市民不知大腸癌與飲食習慣有關,皆反映市民的健康素養偏低,社會或須反思現行的公衆教育模式,並嘗試通過醫社合作的模式,通過地區康健中心連結社區資源,如大廈管理委員會、區議會以及其他有心團體,循這些渠道更有效地傳達健康訊息。他表示,地區康健中心可充當地區的「地區代言人」,透過了解不同社區的健康需要,推動改善政府的健康政策。

醫護行者創辦人范寧醫生
醫護行者創辦人范寧醫生

賦予其他醫護專職更大權力

對於基層醫療的未來發展,葵青區區議員譚家浚先生認為應探討醫生在地區康健中心的角色,讓中心發揮最大功用。他指出,現時的地區康健中心有護士、藥劑師,惟部分項目或須醫生協助。他以近期資助市民接種流感針為例,由於疫苗需要由醫生接種,計劃便需透過網絡醫生的形式進行。他建議賦予護士和藥劑師更大權力,才能夠讓中心發揮更大功效。范醫生亦笑言,即使再過100萬年,世界各國都仍將面對醫生不足的問題,必須配合其他專職如護士、藥劑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等以應付社會需要。他指出,不少市民對醫生投放較大信任,或源於對其他醫護專職欠缺認識。

葵青區區議員譚家浚先生
葵青區區議員譚家浚先生

另外,譚議員反映醫療開支是發展基層醫療的另一個絆脚石。他指出,政府現時有就大腸癌篩查、子宮頸癌疫苗推行資助計劃,惟未涵蓋其他病症,如早前提到的骨質疏鬆,而自願醫保亦非人人能負擔。他建議政府加强公私營合作,協助市民從私營醫療市場購買服務。

至於應用資訊科技方面,譚議員憂慮社區大多非牟利組織皆以長者為目標對象,即使地區康健中心與非牟利組織合作,亦未必可以將目標受衆擴展至較年輕的群組。范醫生補充,認同地區康健中心不應只針對長者,如從預防的角度出發,便更應涵蓋45至60歲的中年人士,治未病之病,及早將洪水截住,避免日後加重公營醫療負荷。

第三屆癌症策略集思會的第四部分以《地區康健中心未來發展路向》為題,邀得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發展研究主管田詩蓓博士、葵青地區康健中心署理執行總監狄志遠博士、葵青區區議員譚家浚先生、醫護行者創辦人范寧醫生及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助理教授張正龍博士參與是次討論。如欲重溫集思會内容,可到癌症策略關注組 Cancer Strategy Concern Group的Facebook專頁觀看重播。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醫療進步-父親給我的啟示

我深信所有的專家醫護人員也是抱着良好的願景。衷心希望所有的醫療進步醫療改革不是以疾病為中心,而是以病人為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