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衰老和疾病教懂我們的事

相關文章

千禧寶寶の退休生活
千禧寶寶の退休生活
一個千禧後、一個大學生、一個癌症康復者、一個基督徒。

「隨着人年紀的增長,社交圈子亦會隨之縮小。」

對於有大好青春的你來說,這話可謂理所當然之事。年輕的你大有四處闖蕩的本錢,要結交朋友甚至伴侶雖然談不上輕而易舉,但相比起那步至耄耋之年,老態龍鍾的長者來說,你要擴闊社交圈子確實是容易得多。老年人活動能力降低了,除了建立新友誼的機會大不如前,年輕時種下的關係亦變得更難維繫,社交圈子的縮小,似乎對他們來說是無可奈何之事。然而,心理學家Laura Carstensen認為,長者們社交圈子的縮小並非無可奈何之事,相反,縮小社交圈子更多時侯是長者們的個人的抉擇,而這樣做卻會令他們更快樂。

Carstensen的社會情緒選擇理論(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指出:隨着年紀增長,長者會逐漸意識到自己所剩下的時間有限,因此,與其花無謂的時間出外四處活動交際,他們會比過往更珍惜自己的時間,更渴望花時間經營在高質素關係,維繫那對他們來說情感聯繫最深的人身上,例如認識多年交心知己,深愛的丈夫妻兒。雖然這群長者社交圈子一步步縮小,但研究發現他們對自身的生活依然保持很高的滿意度。

你可能會想:為何「時日無多的覺悟」是令他們主動縮小社交圈子的主因,而不是步入老年時期無可奈何之事呢?為了印證Carstensen的論點,有心理學家再次研究人們社交圈子的變化,但這次的研究對象變成了跨年齡層的癌症病人。研究發現,癌症病人同樣會主動收縮他們的社交圈子,將有限的情感和時間經營在他們珍視的人上,而這個現象更是跨年齡層地一致。

「疾病」和「衰老」在很多人眼中都是有如洪水猛獸般可怕的存在,但對某些人來說,它們卻是一種祝福,因為相比起無法預計、突如其來的結束,它們至少讓人在生命的末端留下了一線的機會,反思他們的人生,重新尋找屬於他們生命的意義。精神科醫生Elisabeth Kübler-Ross在1969年出版的《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一書中提出非常著名的「哀傷的五個階段」,以形容人臨終前所經歷的五種心理狀況。大多人以為「接受」是整個階梯最後的階段,經過「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後、人終歸都要無奈地接受悲痛的終結。然而,鮮為人知的是,Kübler-Ross這理論中其實存在「第六階段」,那真正的最後階段,是「希望」。Kübler-Ross相信,即使步向死亡的過程有多痛苦,過程都有它無可取替的意義;一切苦難背後,最終都存在著「希望」。

衰老和疾病讓人悟出時間的珍稀,但這本應就是所有人都必修的課。今天的你,究竟為著什麼東西燃燒自己的光陰呢?年輕力壯的你,又為著什麼而費煞思量呢?在沙漠中追逐虛無的綠洲,在月光下捕捉腳下的身影,到頭來,原來這一切都只是是自欺欺人的「快樂」。回首過去,方發現最寶貴的人和事一直就在身旁。看著那名為生命的夕陽徐徐落下,到那時候,對你來說最重要的又是什麼呢?

後記:
昨天完成了「發展心理學」(DP)的期末考,執意要在記憶還未散盡之時把學習DP的感覺紀錄下來,亦是為我這學期的DP課程劃上句號。倘若反應良好,將來會定期分享不同的心理學知識。下周要應對的是三科自然科學的期末考,在社科和理學的世界中不斷遊走,確實是鍛鍊了我跳脫的思維。God bless me.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致腫瘤科醫生的信

腫瘤科醫生不僅是一個醫生,更是一個心理輔導員和朋友。他們能夠理解病人的情況和需求,並給予他們最好的建議和支持。衷心感謝腫瘤科醫生的貢獻,並讚揚他們的勇氣和決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