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新冠肺炎最新發展2021】專家講解疫情最新情況、疫苗及治療方案

相關文章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香港再生會於1月16號舉行網上研討會,邀得香港中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黃至生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許樹昌教授、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教授、香港藥學服務基金主席蔣秀珠藥劑師、中文大學二年級醫學生梅津瑋先生及香港中文大學一年級醫學生楊卓詩小姐向公眾解釋新冠肺炎在本港的現況、疫苗和治療選擇,解答市民疑惑。

香港中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黃至生教授擔任研討會的主持人。(網上研討會截圖)
香港中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黃至生教授擔任研討會的主持人。(網上研討會截圖)

英國變種病毒殺傷力較低 疫苗仍有效

中文大學二年級醫學生梅津瑋先生在會上表示,新冠肺炎自去年三月起全球大流行,歐洲和美洲均為疫情重災區,而美國、印度錄得最多病例,分別逾2,000萬和1,000萬宗病例,美國更有近40萬人死亡;在本港,截至今年1月15日共有9453宗病例,當中161宗死亡。患者當中八成人症狀輕微,兩成嚴重。令人擔憂的是,有兩成受感染者屬無病徵而有傳染性的「 隱形傳播者」。

美國、印度和巴西為最多病例和病亡例的國家。(網上研討會截圖)
美國、印度和巴西為最多病例和病亡例的國家。(網上研討會截圖)

他續指,社區內各個群體均有受感染的風險,尤其是長者和長期病患者。根據美國疾控中心(CDC)數據, 70歲以上感染新冠肺炎病人的死亡率可達9.3%。長期病患者出現嚴重病情和入院的比率亦較健康的人高,其死亡率更高出19倍。

此外,新冠病毒正不斷變種並增強其傳染能力。以英國變種病毒VOC202012 /01為例,此變種去年九月底於英國肯特郡和大倫敦地區發現,病毒包膜上的棘突蛋白(spike protein)出現變化,該蛋白會連接到人體細胞上的受體,好比用來「解鎖」進入人體細胞的鑰匙。病毒變種後更容易入侵人體細胞,傳染能力較強,幸而初步研究指變異病毒的殺傷力可能較低,目前新冠肺炎疫苗對此病毒仍有效。另一邊廂,南非最近亦出現一新變種,該變種的棘突蛋白有較多變異,可能影響疫苗的有效性,有待進一步考證。

新冠病毒短時間内達高峰 加速社區傳播

香港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教授許樹昌解釋本港疫情時指,本港新冠肺炎感染者的年齡中位數為45歲,當中18%為65歲以上患者,因新冠肺炎死亡的患者年齡則介乎38至98歲,當中88.9%為65歲以上,因此長者的死亡風險較高,80歲以上患者的死亡率可達26%。

病徵方面,除了典型的發燒、乾咳等,由於新冠病毒也會攻擊人體腸道的ACE2受體,部份患者也會有腹瀉症狀;少部份患者出現腎功能受損;從英國回港的留學生似乎有較多失去味覺和嗅覺徵狀。

被問到新冠病毒似乎較零三年的沙士病毒傳染性為高,許樹昌解釋,零三年的沙士冠狀病毒,患者感染後10日體內的病毒量會達致高峰,此時大部份患者已出現病徵並入院接受治療,因此當年較多醫護人員受感染;相反,新冠病毒患者感染後二至四天,體內病毒便會達致最高,即使未發病但已具高傳染性,導致病毒極速在社區內傳播。他引述美國有院舍在沒有病徵的院友體內驗出帶有活病毒,因此社區內很容易有隱形傳播者。

許樹昌解釋,相比沙士冠狀病毒,新冠肺炎於患者體内的病毒量較早達到高峰。(網上研討會截圖)
許樹昌解釋,相比沙士冠狀病毒,新冠肺炎於患者體内的病毒量較早達到高峰。(網上研討會截圖)

新冠病毒來勢匆匆,許樹昌提醒病毒主要靠飛沫傳播,呼籲大眾必須戴上口罩。惟有研究發現,即使戴了口罩,隱形傳播者和健康人士共處,仍有傳播風險。因此最理想的做法是盡可能留在家中,減少親身接觸,將風險減到最低。

類固醇可減低嚴重患者死亡率

現時,新冠肺炎有四種主要治療方法,包括抗病毒藥物(如瑞德西韋)、chloroquine/ hydroxychloroquine/ 干擾素、低劑量類固醇、以及俗稱雞尾酒療法的混合藥物。許樹昌引述世衛研究指,目前當局只建議類固醇用於嚴重(血含氧量低於90%、氣促、急性呼吸窘迫等)或危殆(需要呼吸機、出現血中毒等)病人,能有效減低28天死亡率;但對症狀輕微者作用不大,不建議使用。至於其餘三種藥物( 瑞德西韋、chloroquine/ hydroxychloroquine、干擾素),由於目前未有足夠證據證明對病人有好處,世衛同樣不建議使用。

許樹昌解釋目前新冠肺炎的治療方案。(網上研討會截圖)
許樹昌解釋目前新冠肺炎的治療方案。(網上研討會截圖)

籲公眾勿鬆懈 抗疫之路仍漫長

香港中文大學一年級醫學生楊卓詩小姐總結時表示,新冠肺炎大流行至今一年,本港仍面對疫情控制、醫療系統負擔兩大挑戰。

第四波疫情仍未平息,除了出現大型本地群組個案,亦有多名不明源頭個案社區隱形傳播鏈一直未能完全斬斷,而且最快2021年後半年才可全民接種疫苗,抗疫之路依然漫長。

楊卓詩呼籲公眾切勿鬆懈,抗疫之路仍相當漫長。(網上研討會截圖)
楊卓詩呼籲公眾切勿鬆懈,抗疫之路仍相當漫長。(網上研討會截圖)

另一邊廂,第四波疫情令醫管局的隔離病床、深切治療部負壓病房使用量達七成,若進一步出現大規模社區感染,公立醫院很可能不勝負荷,部份症狀輕微的病人或需要居家治療。

面對疫情威脅未除,楊卓詩呼籲公眾切勿鬆懈,即使接種疫苗後仍需繼續保持良好個人衛生。因病毒仍有機會變種並影響其傳染力、繁殖率和疫苗的有效性。此外,世界衛生組織對第一代新冠肺炎疫苗的要求是不發病,而非防感染。部份人接種疫苗後仍會感染,變成無病徵傳播者。因此戴口罩仍是重要之舉。

面對疫情健康資訊泛濫,楊卓詩提醒市民應小心過濾訊息,不要過於恐慌。例如最近英國出現的變種病毒,雖然傳播力強但不會引發更嚴重的病徵,變種對新冠肺炎檢測的準確性也影響不大。

最後,與會嘉賓一致呼籲市民踴躍接種新冠肺炎疫苗,保障自己和他人。楊卓詩解釋,縱使疫苗的副作用和安全性數據仍在陸續公佈,但疫苗過敏反應實屬罕見(大約一百萬人中只有一人出現嚴重過敏);疫苗在獲批前已經多重嚴格臨床試驗,本港衛生署亦有機制跟進疫苗的不良反應報告和效能。同時,政府會成立保障基金,萬一市民接種疫苗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若經醫學專家評估乃由注射疫苗引起, 政府可為他們提供經濟支援。市民無需過份擔心。

本文有關新冠肺炎的數據為截至2021年1月16日為準。

新冠肺炎最新發展2021
市民可到再生會的網站重溫當天的講座内容。

1條評論

  1. 關於新冠肺炎,不知何解,傳媒現在每天只談疫苗,不談治療。曾記何時,2019年終吧,武漢新冠肺炎橫行,傳媒大肆宣傳,美國出了一只神藥(瑞德西偉),治療肺炎百發百中,結果內地用二百人作雙盲測試,效果不好,棄用了。美方提出應該用两千人測試才能找到理想結果,中方不予理會,因為在中國,我們拥有二千多年治療肺炎的中藥方子,是經歷過千錘百鍊,單從現今數據可以看到,在中國人聚居的地方,如內地、澳門、台灣,對於新冠肺炎,均控制得不錯,因為他們容許中西醫參與治療肺炎。香港則不然,拒絕中醫治療肺炎,行駛英美那一套,說甚麼中醫藥未經過雙肓測試,不科學。本人乃注册中醫師,一生從未接種過流感疫苗,但治療接觸過不少流感病人。現今肺炎病人,本人內子曾於2019年11月24日從武漢旅行回港,12月初染病,當日咽痛,咳嗽,曾失味覺,後來本人予桑菊飲及銀翹散治愈。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晚期大腸癌藥凱旋卻未能回歸香江 盼醫生支持指定用藥...

一種用於晚期大腸癌藥的新藥「呋喹替尼」,成功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審批上市,但這藥何時能惠及香港病人就仍是未知之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