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提出修例,允許外地醫生可以有條件下免試在港執業,引起本港醫學界的激烈爭議和反響,擔心未經考核的來港醫生會令醫療質素下降云云。其實只要細心分析,便明白到有關舉措對現有執業醫生不構成任何影響或威脅,反而是給予本港年輕人多一條成「醫」之路,在未來填補公營醫療醫生不足的缺口,對病人及全社會都是好事。
今次放寬外地醫生來港免試,條件是當事人須為本地永久居民、已獲專科資格及得到公營機構聘用。除了海外醫生,符合條件的內地醫生亦適用,而這亦相信是引起本地醫學界不滿的地方,認為會拖低醫療質素。
其實,若大家能除下有色眼鏡,放下偏見,並多瞭解內地的情況,便會知道「內地醫生質素好差」這句話已隨著八十年代改革開放而改寫,近年內地醫生的質素已經大為提升。我絕不是空口講白話,這可以從多方面得到引證。
僻如近年全球性的大型臨床測試,內地都有參與其中,整個過程已能符合國際規測。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近五年,共有61項來自臨床一線的研究成果得到國際公認,被全球腫瘤診療標準與指南採用,可見內地醫學的水平已經逐步走向國際。以我所知,近年以來,有越來越多的外國醫生(外籍華裔及西人)到內地醫院進修,甚至被吸引而留下來於當地醫院任職,其他醫護人員也能與他們溝通和合作,毫無障礙。
更重要是內地培訓醫生的制度已然規範化,全科醫生早在1999年開始規範化培訓,令醫生的質素更有保證。舉例說,今年(2021年)參與高考的學生,獲大學醫學院取錄者將於九月開始為期五年基礎學習,畢業一年後考取醫生執照,然後再接受三年的培訓,便可成為全科醫生,亦即香港的普通科醫生(General Practitioner)。若想成為專科醫生,最快的路徑是修讀醫學碩士(3年)或博士(5年),一年考執業執照,後再加三年的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才能取得專科資格。
以上是標準的五年學制,高考成績優異的學生則可以走「捷徑」的八年學制,完成後已取得醫學博士資格,可直接銜接專科培訓,整個培訓過程便可以濃縮至11年。
不過,無論正常路徑還是拔尖的捷徑,要在內地取得專科醫生資格都需要最少11至15年的學習和培訓,若中間稍有延誤便需更長時間才能取得專科醫生資格。再加上,內地人口多病人也多,故此醫生做手術或治療病人的經驗可能比香港醫生其實更多。
事實上,艾力彼(GAHA)《醫院藍皮書》2019屆中日韓最佳醫院100強榜單中,廣州市便有6間醫院上榜,而香港有8間醫院上榜。另外粵港澳大灣區最佳醫院80強中廣州有24間、香港有21間醫院上榜,可見內地醫療質素絕不遜色。
平心而論,香港的醫療質素高,各間醫院的水準相差不大,內地醫院的質素則較為參差。若有擔憂仍可訂定規範,只準許在具質素的醫院執業或醫學院畢業的醫生才可免試,例如只適用於艾力彼(GAHA)根據國際指標,分析評價全國二百多間醫學院資料製作的高校臨床醫學專業100強甚至50強,有助提高公眾信心。
內地與香港的醫生,就如司機一樣,同樣懂得駕使汽車,只是左軚和右軚的分別,不代表前者駕車技術會比較差。當然,初時由左軚轉為右軚,需要適應新的交通標誌和規例,故此內地醫生來港工作,初期當然要一些時間學習和適應,但言語卻非關鍵障礙。
我本身是中山大學畢業的醫科生,修例確實令我及其他在內地讀醫科的港人感到振奮,認為是一大進步。其實,內地早已允許香港醫生在類似條件下在內地免試執業,有些香港醫生也因此而進入內地市場。新的免試安排將有助促進大灣區醫療融合,日後的醫生或能於兩地設立診所,擴大市場空間。在大灣區工作和生活的港人約50萬,對香港醫生來內地開診所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此外,新措施更為香港年輕一代打開一條新路,想成為醫生的香港中學生,即使無法入讀本港兩間大學的醫學院,可以考慮到內地讀醫,11到15年後取得專科資格後可選擇回港執業,如願成為造福人民的醫生。
這些在內地受訓的港人醫生,日後更可成為支撐本港醫療系統的生力軍。現時公營醫療體系面對人手不斷流失,導致病人的輪候時間愈來愈長,單靠本港醫學院根本無法培訓足夠的醫生,引入外地醫生將是填補缺口的重要措施。
最後奉勸醫療界人士,香港的醫療質素較高是不爭的事實,但若繼續固步自封,便會變成井底之蛙,落後於人。據我所知,目前符合條件的內地醫生,在廣東省只有兩到三人,全國可能也不足五人,加上他們本身在內地已有不俗的發展,回港執業未必是其選擇。本港醫生又何須怕他們來爭飯食呢?過度封閉最終只是扼殺了年輕人的出路,以及未來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