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起伏不定,除了在前線救治病人的醫護人員,一衆醫學專家在疫情期間亦擔當不可或缺的角色,協助分析疫情傳播、疫苗等數據,為決策者出謀獻策,制定防控措施。在疫苗尚未普及之前,預計新冠肺炎疫情仍會持續一段時間,而未來亦有可能出現其他疫症,為人類健康帶來威脅。要應對這些潛在威脅,便有賴醫護人員透過教育,將知識和經驗傳承給下一代醫學院的莘莘學子,讓他們守護我們將來的健康。
在這次疫情之中,兩位就讀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的醫科生Wilson和Jessie亦未敢怠慢,肩負起教育公眾的角色,擔任由香港再生會舉辦的公衆講座的嘉賓講者,教導市民明辨來自四方八面的疫情資訊。「學生」這個身份或許給人稚氣的印象,不過兩位醫科生與一衆專家講者包括許樹昌教授、崔俊明教授等「同台」卻未見怯場,從容不迫地向市民解釋新冠病毒變種趨勢和最新疫苗資訊。會後我們訪問兩位醫科生,他們更侃侃而談,道出他們對香港醫療的看法和抱負。
對醫療人手不足感受猶深
公營醫療人手不足可謂本港醫療系統的死結。對此,Wilson一臉凝重地表示:「眾所周知,本港九成的病人均集中在公立醫院就診,但四成醫生卻在私營醫療市場服務,因此存在極嚴重的公私營失衡問題。」他續說:「政府和各界提出過不同的改善方案,引入海外醫生更是最近熱烘烘的議題。不過在我看來,公立醫院長期人手流失嚴重,才是問題徵結所在,還需改善負荷過重的情況和醫護人員的待遇,以挽留資深人手,讓資深醫護參與培訓新晉醫護和保持醫療質素。」
和很多市民一樣,Jessie對於公院系統不勝負荷亦有頗深體會,「母親曾在公立醫院預約簡單檢查,惟亦要輪候一年多。疫情期間,病人、醫護人員承受壓力不用多言,令我反思畢業後除了履行照顧病患的責任,還能否在其他崗位發揮,改善香港的醫療系統。」
立志改善公院質素 幫助弱勢社群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問到兩位畢業後想如何實踐抱負,Wilson笑言:「我還是希望加入公立醫院這個『熱廚房』,一邊服務病人,一邊累積經驗。剛才提過的人手不足問題,社會早在2000年代、我還在小學就讀時已經開始討論,但到此時此刻仍未有重大轉變。希望將來我投身公立醫院後,可以為改善公營醫療質素出一分力。」
Jessie亦表示:「和Wilson一樣,我希望畢業後在公立醫院服務有需要的病人。另外,我對基因工程研究和人道救援感興趣。透過基因工程研究,我希望可以為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帶來希望;未來我亦有意加入國際救援組織如無國界醫生,服務更多弱勢社群。」
培育醫學界未來領袖
隨醫療科技發展一日千里,跨專科護理成為趨勢,未來的醫者更需要國際視野和領導才能,與不同界別合作,為病人謀求福祉。有見及此,香港中文大學自2013年起開辦「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 – 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在醫科培訓上加入醫學研究、海外交流、社區服務等元素。每位學生更會獲配對醫學院的教授作為關顧導師,培育他們成為具社會觸覺的醫學界未來領袖。
要考入醫科本已非易事,但Wilson和Jessie異口同聲說,課程新增添的元素不但讓他們有機會探索醫學研究,更可透過師友計劃,與教授建立寶貴的師生情誼。「我的導師是一位在威院(威爾斯親王醫院)任職的內科顧問醫生,臨床經驗豐富,他跟我分享了很多在這一行發展的建議。又記得有一次,我的獎學金申請落空,他安慰我已取得不俗表現,下次加把勁便可,又經常抽空發訊息問候,猶如在我壓力大、失去信心的時候打下強心針。」

Jessie則認為課程有助他們發掘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入學短短一年,我跟隨了多位導師參與內科、外科和基因工程的研究。我們的關顧導師醉心不同的研究領域,也熱衷於帶領我們發掘自己的研究興趣。」
疫情之下,世界各地的醫科生均在不同的崗位發揮,有的提早畢業赴前線「作戰」,有的擔當公眾教育的角色,幫助市民保持健康。不論崗位如何,經過疫症的洗禮,這些學生在一衆資深醫護的悉心教導下,將成為新一代的醫者,繼續傳承關愛病人、無私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