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喜歡蘋果出品的iPhone,但昂貴的價格也讓不少人窒步。假如同樣的蘋果iPhone,規格性能一樣,只是生產地由美國改為東莞,售賣卻只需原價的一半,大家還會繼續捱貴機嗎?用來治病的藥物亦一樣,如果能以更便宜的價格,便能買到質素相同的藥物,何樂而不為呢?
藥品帶量採購、談判議價 鼓勵藥廠降價
近年內地透過集中採購及談判議價等措施,令相關藥物的價錢大幅減低四至五成,個別藥物的減幅可以更大。究竟集中採購和談判議價是什麼?
集中採購(集採)是「以量換價」,即利用市佔率吸引藥廠降價,因為最後中標的兩間藥廠會分享七成市場份額,餘下三成則維持原有定價運作,而參與的藥廠提供的藥物必須符合質量及規格要求。
集採投標過程分三輪進行,第三輪便為最後價格。第一及二輪投標後會即時公開名次,藥廠可以因應情況調動價格,例如本來排最貴、第一名的藥廠在次輪投票時,就要考慮是否要大幅降價以擠進最低價格的名次。由於不中標可能會藥廠因市佔率大降而被迫退出市場,故此他們願意「減價」的意慾便十分高。
至於談判議價則用於只有一間藥廠供應的藥物,由政府與藥廠進行一對一的談判,透過准入市場「利誘」藥廠減價。由於納入集採及談判議價的藥物都會納入醫保目錄之內,也是藥廠紛紛參與入標的誘因。
這些措施推出後,內地藥價降低了很多,對病人帶來很多好處,例如阻止醫院對藥價加成(markup),亦可避免有醫生因為有回扣而處方相應藥物,同時藥廠亦毋須再聘用銷售員推銷,有助節省成本。本來因為少了回扣或藥價加成而令收入減少的醫院和醫生,則因為服務費用調高,如診症費及手術費等,最終醫院及醫生的整體收入可以大致維持不變。
倡港成立採購中心 市民無須再捱貴藥
香港的藥價一向不菲,其中一個原因是跨國藥廠在藥物定價時會根據各地的經濟水平而調整,香港屬於已發展地區,故藥物定價會偏高,而中國則屬發展中國家,藥價相對價較低。
本港市民除了可到內地就醫以使用較低價的藥物外,香港亦可經由內地採購藥物,以享有發展中地區的藥價。我大膽向港方提出建議,成立一個獲香港及內地認可的香港大灣區醫藥物料採購中心,性質類似機管局及貿發局般的半官方及非牟利組織,參與並從大灣區引入藥物。
根據我的初步構想,採購中心初期可以集中引入本港亦有使用的跨國藥廠藥物為目標,即同樣由A藥廠出品、成份和質量一模一樣的藥物,唯一不同可能是生產地點,而現時很多外國藥廠的藥物其實也未必一定於所在地生產,例如美國藥廠的藥可能是馬來西亞或印尼生產。
減省港公營醫療成本 藥價可降逾一半
採購中心在投入運作的初期,引入的藥物可以只供應予醫管局使用,幫助公營醫療減省成本,騰出的資源可以購買更多先進藥物及器材;日後適當時機再擴展至私家診所及藥房等等。當機制成熟後,引入的藥物種類便可擴展至其他藥物,特別是內地研發並已獲准使用的創新藥物。
以癌症免疫藥物PD-1/PD-L1為例,內地亦有藥廠生產,據報藥價在談判後,由每年逾十萬元人民幣降至三至五萬,同類進口藥的每年藥費則要六十多萬人民幣。至於在外國的定價更動輒近百萬元。
低藥價有助提升港醫療競爭力
事實上,內地在藥物科研方面的投放很大,近年亦漸見成績,並面向國際市場,當中既有自主研發的藥物,也有與跨國藥廠合作的藥品,可見發展的潛力很大。
從內地引入較平價的藥物,亦有助提升香港醫療服務的競爭力。根據《醫院藍皮書》2019屆中日韓最佳醫院100強榜單,大灣區內只有廣州和香港分別有六間及八間醫院上榜,澳門及珠海沒有醫院入榜,可見香港的醫療水平在大灣區屬最高,存在一定的優勢,而藥價下降就能令原來已經是「技術好、信得過」的香港醫療,再添上「藥又平」的價點,將有助強化優勢,提升在區內的競爭力。
就如文首所述,美國出品的iPhone改在東莞組裝後,售價就可以降低一半,更何況美國出品的iPhone零件其實都可能是來自東莞,「一樣的iPhone,價錢卻平一半,沒有不買的理由吧?」從理性的角度而言,既然有更平的藥物可選擇,何苦還繼續用貴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