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男士健康】見盡病人辛酸 泌尿科醫生立志推動公衆教育治未病

相關文章

麥肇敬醫生
麥肇敬醫生
麥肇敬醫生為泌尿外科專科醫生。麥醫生現為香港醫學會副會長,亦是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前會長,多年來一直熱心於各種公共健康議題。

社會上女性的健康意識不斷提升,相比之下男士健康教育似乎有所不及。去年11月是世界關注男士健康的鬍子月(Movember),香港醫學會舉行了男士健康週,邀請各界討論男士癌症、HPV疫苗等議題,醫學會副主席麥肇敬醫生是統籌之一,會上不時見到他的身影。

麥醫生任職泌尿外科專科醫生,工作時見盡子宮頸癌病人的苦況,推使他教育公眾接種HPV疫苗的重要性。「記得遇過不少宮頸癌康復者的個案,即使癌症治好了,電療的後遺症卻可能伴隨終身。因子宮鄰近膀胱等多個器官,電療射線會令黏膜血管增生,造成血尿、血塊、排尿困難等後遺症,令病人非常痛苦。」這使麥醫生感觸很大,因為子宮頸癌是少數可以透過疫苗預防的癌症。「若果病人及早接種HPV疫苗預防, 便不用受這麼多苦。」

香港醫學會於11月16至21日舉辦「男士健康周」(Men’s Health Week),邀請不同專科領域的醫生,於網上進行研討會及與市民分享常見的疾病和「貼地」的健康話題,旨在宣導全港關注男性健康問題,進一步提升男性的健康水平。

由推動疫苗接種 到為男士健康發聲

那子宮頸癌和男士健康又有甚麼關係呢?「其實男士也要面對不少泌尿疾病,但我觀察到,雖然香港的公營醫療達國際水平,但不論是篩查,診斷,治療效果,女性似乎較男性受惠。」麥醫生以HPV 疫苗為例,其實男性感染HPV病毒也會引致性病和多種癌症,男士健康週一眾嘉賓也贊同男士應接種疫苗。澳洲及歐美多國近年亦開始為男童接種,但本港仍未有同類計劃,似乎較其他地區落後,「這是否對男士不公平呢?」

麥醫生還留意到,不少膀胱癌患者都是社經地位較低的男病人,難以受惠於免疫治療等昂貴的新療法。加上受傳統父權社會氛圍影響,很多男士羞於求肋,延誤診治。種種原因促使他更積極為男士發聲,剛過去的男士健康週和醫學會就男士接種HPV疫苗的醫生問卷調查等,麥醫生便有份策劃。

麥肇敬醫生表示,「男士健康周」除了歡迎廣大市民免費參與外,亦有特別為本地及海外醫生而設的醫學講座,為他們提供與世界各地的醫生及學者進行更深入的醫學討論機會,期望進一步提高香港醫學界的水平。

身兼多職 邊做邊學

麥醫生在公眾健康教育活動可謂遍佈足跡。他表示很享受和不同界別合作,不分背景,「就如打球賽一樣,大家互相補位,邊做邊學,我也學到很多新知識。」本着不恥下問的精神,麥醫生多次與不同機構合作,舉辦疫苗學堂、肺炎學堂等,又試過和五位醫生組成樂隊St John Band,藉改編歌詞和演唱,推廣少鹽少油健康飲食文化。身兼公營醫療機構的醫生、活動統籌、父親多職,難免犧牲了休息的時間。但他說,每當有病人感謝有醫生為他們發聲,箇中的滿足感已勝過其他困難。

路途遙遠 各界合作最重要

那麼經過多年努力,他覺得目標達成了幾多?麥醫生笑言「唔係咁容易!」,因推動政策改變並非一朝一夕的事。事實上,政府在2016年始透過關愛基金向低收入女童提供HPV疫苗,到去年終於落實為所有適齡女童接種,總算是一個進步。不過麥醫生從未因此停步,反而認為男士健康仍有很多改善空間。未來,他期望各界可以合作建立一個平台,整合本港男士健康數據,例如常見疾病的發病率和存活率,找出醫療服務的缺口。下一步計劃是開展公眾問卷調查,以了解男士接種HPV疫苗的情況。

麥醫生感慨道,儘管香港的醫療水平很高,眼前仍有多個挑戰,例如人口老化、慢性疾病增加等,他希望能喚起社會大眾對疾病預防和篩查的重視,不論男女都可以及早發現和治療病患,他不再需要看見病人受苦。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晚期大腸癌藥凱旋卻未能回歸香江 盼醫生支持指定用藥...

一種用於晚期大腸癌藥的新藥「呋喹替尼」,成功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審批上市,但這藥何時能惠及香港病人就仍是未知之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