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疾病可以根治,例如白內障、肺炎,有些則可以控制,如糖尿病、高血壓,亦有些病患仍需要努力研發對策,就如癌症。近年癌症的治療大有進步,卻仍有不少悲傷的結局,病人和家屬固然傷心難過,作為腫瘤科醫生其實亦不容易。港大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副教授林嘉安也有灰心碰壁的時候,但仍然堅持陪伴病人走這一程。
立志投身腫瘤科 曾因病人生死自責
腫瘤科不是一門賺大錢的專科,而病人的預後差異又比較大,林醫生卻早立定志向投身此科,全因為覺得「癌細胞」這東西很獨特。他解釋:「讀書時,覺得癌細胞很特別。聰明得自己會繁殖,會對抗(resistant)治療卻又愚笨得會令宿主死亡!加上當時有很多新的藥物,以及遺傳基因上的進展,令我對這專科格外入迷。」
不過,他坦言在初期有段時間很難過,原因是自己做醫生明明是想幫人,希望幫病人延長壽命,不想見到太多死亡,但在腫瘤科就往往事與願違,令他不禁問自己:「是否我做少了一些或做錯了什麼,所以病人才會走?」直至他明白到,即使給予指南上最好的治療,腫瘤也有「不聽話」的時候,只要自己盡了力就可以,加上看到癌症個案有增無減,更覺需要加入這個最需要人的專科。
治療進步 癌症病人有增無減
行醫的十多年裏,林醫生看到癌症治療有很大的改善。他稱,以往癌症以紓緩治療為主,希望能減少病人的不適,現在因治療效果進步,即使是紓緩治療也比較進取,任何有效手段如手術或電療等也會考慮。
治療的改進從病人的存活期可以反映。這天林醫生匆匆趕來見面,就是因為睇症,令他到下午四時,仍粒米未進。
「以前與同僚講笑,大部分病人在三個月至數個月已經更替一轉。現在很多病人覆診時間長達以年計,累積起來病人便愈來愈多,會見到整個診症室都是病人,甚至沒有坐位可坐。」雖然診症工作不斷增加,林醫生仍指這是「好事」,反映病人活得更久,而且新藥的副作用少,相對亦減省了醫生的壓力。

嶄新治療配合基因排序提升療效
各種癌症中,林醫生覺得治療進步最大的是本港頭號癌症殺手──肺癌。而他專注的腸胃癌,治療亦不斷推陳出新,由以往只有幾種藥物可用,現在則有幾類藥物,並可透過基因排序,幫助找出最適合的治療,令療效亦大為提升。
「以前大約只有一至兩成病人對治療有反應,整體存活期只有10至15個月左右。但現在病人使用一種藥物,存活期已超過一年,而且生活質素也有很大改善,不但日常生活可以恢復正常,更可以上班、做運動等等,猶如是第二次生命。」他說,標靶治療已經帶來很大改變,而免疫治療的出現又更進一步,有些病人的療效可達致幾乎治癒的狀態。
年輕病人不放棄 見證兒子上大學
他還記得數年前第一位參加研究計劃使用免疫治療的胃癌病人。這名胃癌病人確診時,連肺部也滿佈癌細胞,肝臟脹大至腹部腫脹,屬於十分末期的情況,即使用化療或標靶藥,也未必能捱到六至八個月。但病人仍然年輕,不甘放棄,於是接受新的免疫治療,五六年過去至今仍然存活,並見證兒子長大,上大學讀醫科。
事實上,林醫生在行醫時,其中一個最困難的地方就是面對年輕、有家庭而病情又差的病人,「這些病人知道自己患病時,情緒衝擊十分巨大,有時覺得很難做。說得太樂觀,病人可能錯失時光;若講得太差,病人可能選擇不治療,或使用另類療法」。相對之下,活得久、有自己智慧的老人家,面對病苦時就較為坦然及聽話。
醫患溝通極重要 須顧及昂貴藥費
無論如何,現時癌症治療的選擇愈來愈多,療效亦愈來愈好,有時要煩惱的不只是有沒有藥可醫,也要考慮病人能否負責昂貴的藥費,因為有些藥物不在資助之列。
「醫生要睇餸食飯,通常會傾向盡量減少病人負擔,但也需要讓病人知道有各種的選擇,箇中有一定技巧,更要與病人保持溝通,避免病人或家人覺得『無能力』而產生內咎或有壓力。」難怪林醫生說,在治病過程中,不但只醫治病人,也要顧及病人的家人。
治病診症的過程中,治療的進步也是林醫生最為樂見。「在局外人眼中,病人存活期延長三幾個月似乎是小事,但在醫生眼中就是很大的進步,因為進步是一步步累積,三個月又三個月再三個月,病人的壽命也愈來愈長。」但他強調,對於病人來說,多少個月或多少年都是有限及短促,故此在與病人表述時亦要多費點功夫,讓他們知道這是統計數據,也有例外的情況。

對於癌症治療的發展,林醫生認為突破不一定是來自全新的藥物,而是透過「個人化」提升現有治療的療效。「個人化治療是指,按照病人的基因或癌細胞特性,選擇最合適的藥物或治療。這樣病人便毋須由第一線試用,再到第二、三線藥物,因為如果第三線藥才最有效,但之前的治療可能已造成耽誤,令病人可能錯失最佳的治療時間。」
了解治療選擇 醫患並肩前行
作為衞生防護中心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成員,他認為最有效擊退癌症的方法未必靠治療,而是走前一步,由預防入手。例如大腸癌及乳癌便可透過篩查,及早發現及預防病變發生。因此有需要在這方面多做工作,令更多目標群組接受篩查,不要等到發病求醫。
不幸患上癌症,難免會惶恐不安,不知所措。最後想問,假如是身邊人患病,一直將病人當朋友、親人的林醫生又會給予什麼意見呢?
「一定不要驚怕,了解清楚有何選擇。現在有不同的治療選擇,而最好的治療對每個人的定義都不一樣,所以要聽聽醫生的建議。然後就要踏出第一步,若猶豫不決裹足不前,就會錯失機會,變得無路可走。」林醫生說,腫瘤科醫生一定會陪伴病人「走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