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社會對麻醉科缺乏認知 麻醉科院長張志偉:我不是麻醉師,我是麻醉科醫生!

相關文章

張志偉教授
張志偉教授
張志偉教授現任香港大學麻醉學系臨床教授及系主任,亦任瑪麗醫院榮譽顧問醫生、香港麻醉科學院院長、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麻醉科部門主管。

做過手術的人就知道,過程中不能缺少麻醉科醫生的加入,但病人卻很少為意到他們的存在,更常以麻醉師作稱呼,甚至不把他們視作醫生。為病人做了廿多年麻醉的香港大學麻醉學系臨床教授張志偉,最想就是改變社會對麻醉科的認知,令公眾知道做麻醉的都是受過專業訓練、知識豐富的醫生,甚至是救命的關鍵,希望換來麻醉科醫生的稱呼,得到市民的認同。

病人無視麻醉科醫生 期望得到市民尊重

張教授猶記得多年前一名病人。這名病人當年接受甲狀腺手術時流血不止,作為麻醉科醫生的他即時加入急救行列,為病人插管及急救,用藥打針以保持病人的維生指數,最終成功令病人逃過鬼門關。「有一天,我在街上遇到這名病人,但她卻完全不知道我是誰。雖然當天有份挽救她的性命,但她只多謝醫院、做手術的外科醫生,無人記得有位麻醉科醫生在場。」

這不是唯一的一次,「無名」也是其他麻醉科醫生面對的情況,反映社會對麻醉科的認知不足,以致很多時會把麻醉科醫生當作技師,稱為麻醉師或麻師。

「麻醉科醫生不應該被叫作麻醉師,『師』多用於稱呼輔助醫療專業或技師,但我們與其他專科醫生一樣,同樣受過多年醫學訓練。」張教授一直不忿於麻醉科醫生經常被忽略、認受性低的情況,多年來一直沒有改變。他強調不是想「攞光環」,而是想得客觀評估及尊重。

麻醉科工作不止麻醉 手術前後都有參與

「我們與外科醫生一起做手術,以確保病人的安全和舒適穩定,例如做器官移植,沒有麻醉科醫生配合不能成事,因為我們才知道如何維持病人的生理指數及舒適。」他說,有些緊急情況亦要麻醉科醫生一起救治,以挽回病人的性命。

其實,現在麻醉科醫生的工作,已不止於負責手術所需的麻醉環節,手術前或後都有他們的角色,包括事前評估病人和術前準備,術後情況跟進和處理,痛症管理等等,加速病人康復。而深切治療及疼痛處理也是麻醉科引伸出來的專科。

無心插柳加入麻醉科 對職場欺凌不噤聲

回想當初,張教授本來想投入生物化學科研,但在無心插柳下投入醫學世界,而後來選擇麻醉科則是迫不得己。

「我想做內科,因為覺得有挑戰性,但當時醫管局想發展家庭醫學。雖然家庭醫學發展大,但當時我不太感興趣。若然當時我只得家庭醫生的選擇,我會寧願去英國執業,以追求自己的理想。」最後,張教授在仁濟醫院的深切治療部找到麻醉科的培訓空缺,第一年他仍然抱著於内科工作的希望,因此寫信申請内部調職,直至對麻醉科多加認識後,才知道麻醉科涵蓋多個專業範疇,由生理、物理到急救方面,於是放下內科,全心在麻醉科工作。

當年沙士襲港,張教授自告奮勇去深切治療部救人,原先以為自己「好叻救人」,卻見到一晚就可以有很多人因為疫症而亡,見識到很多醫生很英勇,讓他明白自己有不足。

張教授成醫的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張教授便曾經歷被上司欺凌(bully)而幾乎患上抑鬱症。

「他喜歡怎樣做便怎樣做,投訴沒有用,只會叫你忍,而且當年也沒有幸福感(well being)的概念。所以現在我十分關注醫生的幸福感,若有欺凌情況絕不縱容。」張教授說,自己承受過被欺凌的痛苦,不想其他人也有同樣經歷,「我好彩可以捱過,若捱不過,可能影響trainee一世」。

畢業變失業 醫管局無計劃人手需求

終於完成六年專科培訓,張教授與其他同學就面臨失業。當年醫管局以「3+3」合約聘用醫科畢業生在公立醫院接受專科培訓,無論期內能否取得專科資格,很多醫生都要離開醫管局,或改以年年續約。

「我本來想在醫管局多做幾年才出私家,但表現幾出色也好,無位就是無位。」張教授最後在港大找到教職,由打算做幾年到做出興趣,並一直任職至今,除了麻醉科的研究,更在港大深圳醫院、港怡醫院成立痛症組,未來除了繼續科研工作,也要培訓接班人。

醫管局出現人手不足,青黃不接,張醫生不諱言,最大責任在於醫管局。「點解當年醫管局無人口老化呢個概念,無計劃將來醫生人手需求?如果當年對醫生好一些,我估計起碼有一半人不會走。」他以自己為例,當年離職時收到電話,並非多謝其多年的服務,「是要我準時交回傳呼機和職員證」,也難怪他的同學大多已投身私人市場。

要明確引入海外醫生目的 為病人把關

講到醫生人手不足,政府便提出引入海外醫生作補充。本身亦是香港麻醉醫學院院長的張教授表示「歡迎」,學院一定支持任何解決醫生短缺方案,但學院亦有責任監管醫生的水平能達到國際要求,以捍衞病人的權益和安全,而現時海外醫生亦可以有限註冊的形式,在大學或醫管局工作。

「現時已有途徑容許海外醫生來港服務病人,但只能在公營體系工作,不能出去私家。還是想來港的醫生如新加坡,做幾年便離開去私家市場?還是想他們多服務病人?」因此他覺得,要明確引入海外醫生的目的,而不是亂扣帽子。至於招聘海外醫科畢業生,就更需要資源的配合,就算增加培訓空缺,缺少導師和病例,也會影響醫生的質素。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晚期大腸癌藥凱旋卻未能回歸香江 盼醫生支持指定用藥...

一種用於晚期大腸癌藥的新藥「呋喹替尼」,成功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審批上市,但這藥何時能惠及香港病人就仍是未知之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