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貧血患者手術死亡風險較常人高42% 術前「血液管理」助減併發症風險

相關文章

貧血,一種最常見的常見的血液疾病,指身體內沒足夠健康的紅血球或血紅蛋白(血紅素)水平低於正常水平,估計全球逾三成人口患有貧血。貧血的成因眾多,當中缺鐵性貧血是最為常見的成因。除了鐵質攝取量不足,腎或肝功能失調、經血過多、婦科病症如子宮肌瘤、腸胃道出血或大腸癌患者等,亦有可能出現缺鐵型貧血;輕則會出現疲累及難以集中、頭痛、臉色蒼白、呼吸不順及手腳冰冷等病徵,嚴重貧血者若需接受手術,會較常人有更高危險性,研究指出,貧血患者的手術死亡風險(計於術後第三十日)比非貧血患者高42%。為鼓勵大眾正視貧血問題,香港臨床血液管理學會香港婦產科學會向公眾講解貧血的嚴重性,以及臨床的「術前血液管理」如何減低患者風險。

港貧血情況普遍 平均每四至五名女性有一個

衛生署資料指本港2.1%的女性自述曾被確診貧血,較男性高出5倍(0.4%),當中以45至64歲女性的患病率最高(2.5%)。一份刊登於香港婦產助產科雜誌的文獻回顧資料顯示,2016-17年57,312名16-50歲的首次捐血女性當中,分別有21.6% (16-20歲) 至26.9%(41-50歲)的女性有不同程度的貧血,即平均四至五名女性當中便有一個貧血患者。香港婦產科學會代表、婦產科專科蔡嘉敏醫生表示,除了常見的周期性失血(月經)及飲食不均衡(素食、偏食、採用不恰當的減肥方法等)之外,經血過多、月經失調、子宮纖維瘤及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婦科疾病更容易導致女性大量失血,因此女性貧血的情況相當普遍。

大部份婦科輸血與經血過多有關

嚴重貧血有致命危機,需要接受輸血及其他治療。大部份婦科輸血的個案都並非手術引起,而是因跟經血過多有關。另外,宮外孕、高出血風險的婦科手術、產前或產後的突發血崩亦會增加女性需要輸血的可能性。蔡嘉敏醫生提醒女性應時常留意自己月經流是否正常或突然增加/減少,一旦發現經血過多(每週期血流失>80ml),而持續超過一年,或經常有大血塊、甚至血崩的情況,建議應盡快求醫。

血液管理助減手術失血及輸血風險

疫情肆虐一年多,血庫多次告急,為減少手術時的血液需求,香港臨床血液管理學會代表、麻醉科專科鄭鴻佳醫生鼓勵公眾正視貧血問題,配合妥善的臨床血液管理,有助減低手術期間的失血及輸血風險,從而提升整體療效。他引述學會的研究指,部份醫院自2015年開始實施血液管理,發現可減少逾20%的手術併發症,同時減少輸血率達60%;而部份接受外科手術的病人術後住院日數亦最多可縮短一半,並有效減少術後痛楚及再入院率,康復進度亦較為理想。即使輕微貧血仍會增加手術風險,鄭鴻佳醫生建議病人在術前應該諮詢麻醉科或血液科醫生,檢查血紅素以了解是否患有貧血,並評估心肺功能及營養攝取情況,來制定血液管理方案。

靜脈注射式輸鐵改善貧血

香港臨床血液管理學會主席、麻醉科專科周雨發醫生指出,「病人血液管理」是近十年發展的醫療新方向,手術前先針對營養及體能來改善患者的貧血情況,並配合先進的醫療科技來減低手術期間的失血風險。均衡飲食攝取含豐富鐵質食物對改善貧血固然重要;但對即將要進行手術的患者而言,飲食未必能及時改善貧血,醫生一般會建議服用鐵質補充劑作一線治療,惟部份患者有機會出現肚瀉、腸胃不適等副作用,而且需要服用較長時間才能補充足夠的血紅素,或會耽誤手術最佳時機。近年亦引入靜脈注射式輸鐵治療,助患者快速補充鐵質以在短時間內進行手術;而且新一代靜脈注輸鐵劑的過敏反應較傳統藥物少,患者只需數小時便可完成輸鐵治療,與輸血可能出現的感染或併發症相比,較為安全。周雨發醫生建議,若患者未能承受口服鐵丸的副作用、需即時補鐵、妊娠已到第三期仍有嚴重貧血問題、以及有慢性腎病等,可考慮新治療以盡快改善缺鐵性貧血問題。同時,隨着醫療技術進步,手術期間使用的先進設備,包括自動採血機、麻醉新技術、控制病人體溫、血壓及心跳等方法,都可以預防患者大量失血及減低輸血需要。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醫療進步-父親給我的啟示

我深信所有的專家醫護人員也是抱着良好的願景。衷心希望所有的醫療進步醫療改革不是以疾病為中心,而是以病人為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