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保健食品有用嗎?是否真的能「保健」?

相關文章

黃麗珊醫生
黃麗珊醫生
黃麗珊醫生為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黃醫生具備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放射科)、香港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榮譽臨床助理教授等專業資格。

不少病人希望盡快康復或者更加健康,會同時進食大量保健產品,但到底這些保健產品是否只是有益無害?作為醫生,由於每種保健產品都屬於一種藥物,因此我一定不會依賴保健產品。雖然每一粒/包產品內的主要成分並非藥物,但同樣含有賦形劑,而大部分病人都不清楚,原來這些賦形劑的成分甚至有很大機會超過主要成分!

賦形劑是什麼?

藥物或保健產品通常以有效成分(active-ingredients)及非活性成分(inactive-ingredients)所組成,其中非活性成分又稱賦形劑(excipients,或稱輔料),一般由天然或合成物質 ,例如由動物、植物、礦物、或化學合成。賦形劑具有分飾多角的功能,旨在提升藥物中有效成分的作用。賦形劑的作用包括稀釋有效成分幫助胃部吸收、幫助錠劑成型(錠衣)於胃部釋出有效成分、添加色素改善外觀、透過調味劑添加口感或味道、充當防腐劑,以及粉末或非黏性物質來處理有效成分,維持藥物於有效期限內不會產生變化。

你真的需要進食保健食品嗎?

因此,每進食一粒保健食品,其實已經進食了很多無關痛癢的成分!事實上,如果能夠保持均衡飲食,在香港這個發達的城市,營養絕對不會欠奉。但如果為了進食對身體多餘的營養,變相吸收多了化學物,究竟是否真的能達致「保健」作用?

再者,這些無關痛癢的賦形劑亦不是毫無副作用。越來越多數據顯示,部分人對賦形劑有敏感反應,因此不少人所指的無明腫毒,有可能是因為進食這些保健產品引起;亦有人因為本身患有乳糖不耐症,對保健產品中含有的乳糖成分有所反應,繼而引起肚屙。

過度進食保健食品的問題

補充營養旨在促進身體健康,但過份補充某些營養卻可能本末倒置。過量吸收綜合維他命而產生的急性中毒症狀主要包括噁心、嘔吐、肚瀉等腸胃方面的反應。而在眾多種類維他命中,以A及D的潛藏中毒危機最大。由於維他命A及D屬於脂溶性維他命,難以迅速地從尿液中排出,部份更會被儲存在肝臟和脂肪組織,倘若過量服用,這些維他命A及D便會累積在體內,有可能引致毒性反應,過去便有小朋友因為吸收過量維他命A,導致中毒而需要換肝。至於水溶性維他命如B及C,經身體吸收及同化後可從尿液排出,雖然較少機會在體內積聚,但過量吸收仍可以引起中毒症狀。

除了過份補充營養有機會引致中毒,保健食品當中的有效成分亦有風險被污染,例如魚油丸有可能含過量重金屬,將來甚至要檢測是否含過量輻射!不過,現行暫未有法律規管保健產品如何做到質量保證,對消費者而言絕對是一種隱憂。

事實上,保健食品市場龐大,市場規模可以過億元,利潤非常可觀,但由於保健產品不屬藥物,無須受到衛生署監管。至於一般藥物的發展則截然不同,藥廠需要投放超大量資源,要經過一系列研究,由實驗室細胞實驗開始,再經老鼠研究、臨床研究,並要經歷第一至第三階段,通常需時超過十年來核實藥物有效,才能推出市場。當中亦有不少失敗案例,藥廠需要承受血本無歸的風險,所以開發保健食品可謂本少利大!

保健食品吃太多 本末倒置

如果是醫病及保命需要,當然需要服用藥物,亦無可避免需要同時服下藥物中的非活性成分。至於大部分保健產品美其名補充營養,從而改善體質、促進健康,但一般依照的數據卻是實驗室的數據,再簡單一點來說,就是我們西醫常說的不入流的數據。人體博大精深,某種成分對一粒細胞有用,並不代表對整個器官都有用,更不等於對人有用!

之所以長篇大論是因為不忍心見到大家食藥多過食飯,以為有益,實是無益!其實,健康從來沒有捷徑,不可以用錢買健康,亦不可以食幾粒價錢昂貴的保健產品,就可以抵消不良飲食習慣以及欠缺運動的禍害,而保健產品更不是越貴越好。

地球其實好危險,進食天然食品又怕污染,進食保健產品又幫不到忙,但是在這個地球內人人平等,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坐言起行,好好為自己及家人在這個危險的地球內做好「Damage Control」,即是以最小的傷害繼續開心地活下去,大家一起努力!

參考資料:
https://www.derc.org.hk/en/medic-world-detail.php?id=10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3%A6%E5%BD%A2%E5%8A%91
https://www.nps.org.au/…/03cccf6d672e3da1-9a8d5cf3163e…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晚期大腸癌藥凱旋卻未能回歸香江 盼醫生支持指定用藥...

一種用於晚期大腸癌藥的新藥「呋喹替尼」,成功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審批上市,但這藥何時能惠及香港病人就仍是未知之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