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Error的193三爺 @deniskwok193 簡直紅得無人不曉,他的新歌《睡到三點》更奇蹟地登上了Youtube熱門排名的榜首(當然兩位女神呀冰和AhGi的神助攻亦功不可沒)。但你又否知道,原來三爺在大學主修的是心理學?心理學是不少莘莘學子夢寐以求要考進的學系,要確定自己是否適合與三爺同出一系門,可以先問自己以下六條問題。
Q1. “你知道……什麼是心理學嗎?”
很多人進了大學後才發現現實的心理學與自己想像的截然不同,大學裡的心理學沒有催眠、沒有解夢、更沒有讀心術。事實上,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思想和行為的科學,實驗和數據我們最常用的溝通語言。有些心理學家甚至會用上fMRI等醫學工具研究腦部結構,或是把自己困在實驗室裏觀察老鼠的行為。所以,相比起一個能操弄人心的讀心神探,心理學家往往更像一個一絲不苟的科學家,觀察人類或是動物。
Q2. “你知道……在大學是如何修讀心理學的嗎?”
人們經常誤將大眾媒體的心理學內容與大學所教的內容畫上等號,但大眾媒體面向的是普羅市民,內容往往會被極度簡化,這與大學主修心理學時要完整閱讀論文是兩碼子的事。要在一個IG post 裡吸收一個理論可以在10秒裡完成,但修讀心理學則要背下數以百計的理論,或是閱讀上萬字的Journal,學生需要融會貫通地將之用在考試上。你可以對心理學感興趣,但當你要寫一篇3000多字的英文論文,並要不停地引用文獻討論,卻是另一個層次的事了…… 學生被大學教育徹底磨蝕了對本科的熱情,這些例子比比皆是。
Q3. “你能否……應付統計學?”
心理學很多範疇已經科學化,而statistics更是現代心理學的基礎。雖然心理學學生需要認識的統計內容沒有其他主修Science的學生深入,但主修心理學的人需要懂的統計學其實也不少。就港大的心理學而言,所有學生都必須修讀兩個統計學的課程,要學懂理論之於也要兼顧SPSS或Jamovi等常用的統計學軟件。筆者身邊不少文科出生的同學讀到這裡時都叫苦連天,甚至處於半放棄的狀態。假若本身數理不佳的學生決定修讀心理學,就必須有心理準備,他們或需要付出比其他理科生數倍的時間在此,但依然只在合格邊緣徘徊。
Q4. “你能接受……大量的英文閱讀嗎?”
統計學尚且只是兩個學期的難關,但無盡的英文閱讀卻是所有心理學學生四年裡都要承受的煎熬。除了課本的內容和每堂教授提供的指定閱讀之外,學生在寫論文時也會閱讀大量的論文佐證你所寫的文章。對於討厭閱讀,或是英文底子不好的學生,大學修讀心理學或許會讓你生不如死。就算你是一個喜歡英文閱讀的人,你也需要有心理準備犧牲你平日玩樂的時間埋首於大量的閱讀之中。
Q5. “你為什麼……想修讀心理學?”
每個人想修讀心裡學的原因都不盡相同,但無論是什麼原因,你都需要問自己: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你非要在大學裡修讀心理學不可?如果只是對心理學的熱愛,為何不在空餘的時間根據你的興趣研究一下催眠或是讀心,而要冒著被大學教育磨蝕你熱情的風險,必須在大學主修心理?
心理學學位是一個general degree,表面上就是畢業後什麼工種都可以從事,但實際上就是什麼都做不了。論科研,他們不及真正讀Science出生的人;論從商,亦比不上那些商學院的頭腦;甚至,要在NGO或是政府求得一官半職,亦沒有那些讀社會學或是政政的同學的競爭力。
Q6. “倘若做不不了心理學家,你……有何打算?”
很多心理學學生的志願都是成為一名獨當一面的心理學家。有夢想是一件好事,但客觀的數據是,超過九成的學生在畢業後都不能直接從事與心理學有關的工作,只有極少數的學生能繼續進修,繼而成為真正的心理學家。有些人會執迷不悟,非要成為心理學家不可,最後卻苦了自己,浪費了自己十數年寶貴的光陰。不是每個人的家庭都有龐大的經濟能力支持自己追夢,更不是所有人都像 193 般有才華轉型成一個成功的藝人 (就算是三爺,也是捱了很多年才有今天的成就…..)。假若最後真的當不上心理學家,你又有何打算呢?這是相當現實的問題。
結語:
問了以上6條問題,寶寶好像不斷向有志在心理學發展的同學潑冷水。然而,這都是所有修讀心理學的學生真實面對的問題。倘若我只像大學官網,片面地描述一些修讀心理學的美好,卻隻字不提修讀它的殘酷,這就是我的不負責任。
⠀
完成了大學的第三年,如果你問寶寶有否後悔修讀心理學,我的答案是一個肯定的 “No”。心理學是有趣的,不然我亦不會選擇在大學裡第二主修心理學,但修讀時面對的困難亦相當明顯。能在香港修讀心理學的學生絕大部份都在文憑試考取相當不錯的成績,究竟,你是要用這個成績讀一個Professional degree,還是決定咬緊牙關,追尋你的心理學夢呢?
⠀
看完這篇文章後,倘若依然無減你修讀心理學的決心,心理學對你而言必定意義匪淺,才會讓你非讀不可。認真想清楚,無愧於心便好。Wish you all the b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