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團體籲政府將乳癌術後雙標靶治療納入藥物名冊 接軌國際指引提升治療成效

相關文章

乳癌是本港女性頭號殺手之一,發病率持續上升,由 2000 年約 2,000宗大幅飆升逾一倍至 2018 年的 4,600 多宗,每年逾 700 人死亡。當中「較惡」的 HER2 型乳癌約佔 20%,由於其癌細胞生長及擴散速度較快,復發率及死亡率亦較高。現時本港HER2 型乳癌患者的常規輔助治療為採用 1 年的單一標靶藥物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配合化學治療,以消滅體內的癌細胞,降低復發或擴散的可能性;惟臨床腫瘤科陳穎樂醫生指出,根據長達 10 年的大型追蹤研究顯示,即使接受 1 年單標靶輔助治療,25-30%乳癌患者仍面臨復發或死亡風險。

至於最新國際研究則顯示,針對高復發風險的 HER2 型乳癌患者,在手術後採用「曲妥珠單抗 (trastuzumab)+帕妥珠單抗 (pertuzumab)+化療」的雙標靶藥物組合,比單標靶更有效減低復發或死亡風險達 28%。五大國際乳癌治療指引亦共同建議,如已出現淋巴擴散或其他高危因素的早期 HER2 型乳癌患者,應接受術後雙標靶治療,以進一步降低復發風險。有見及此,全球華人乳癌組織聯盟主席王天鳳女士建議政府應盡快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將術後雙標靶藥物納入常規治療。

本港乳癌術後治療指引落後多國

陳穎樂醫生引述資料,指中國、英國、德國、瑞士及意大利等多個國家自 2018 年開始均已將上述藥物組合納入常規治療並提供援助,反觀香港至今尚未將術後雙標靶治療納入藥物名冊,亦未提供相關藥費資助。

據統計,全港每年平均約有 230 名早期高危 HER2 型乳癌患者適合採用此治療方案,但實際用藥的比例僅約 15%。究其原因估計與治療費用有關,而且藥物尚未被納入常規指引,亦會影響醫生的治療決定。

認知不足或成為治療障礙

為了解乳癌患者和照顧者對現時治療的認知,並探討影響患者選擇的因素,全球華人乳癌組織聯盟於今年 5 月至 6 月進行網上問卷調查,並成功收集 168 份有效問卷,結果發現:

  • 32% HER2 型乳癌患者未聽過適用於她們的「術後雙標靶治療」,而且不足 40%知道所有標靶治療方案
  • 大部分受訪者會根據醫生建議(98%)和治療費用(85%)來選擇治療方案,但 65%會忽略國際指引

結果反映 HER2 型乳癌患者對治療方案缺乏全面認知,有機會增加治療期間的困惑;醫生根據常規藥物指引的建議最影響患者的治療方案,而經濟問題亦會大大影響乳癌患者和照顧者的治療決定。同時,有臨床數據支持的國際建議亦不容忽視,有助加強患者對治療的信心。

對政府入藥的預期與實際情況有落差

調查同時了解受訪者對政府入藥的期望,65%期望公立醫院在 6 個月內會引入 FDA(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批准使用的新藥物或新治療方案成為常規指引,但陳穎樂醫生指出現時政府的審批流程長達 1 至 5 年,遠遜受訪者期望。據統計,約九成癌症患者確診後首 6 個月會到公立醫院診治,當新藥物或治療方案未被納入藥物名冊,醫生用藥或會受到限制。癌症的治療時間十分關鍵,故此王天鳳女士建議政府加快檢視常規指引,讓患者盡早得到適
切治療。

患者憂慮病情惡化 治療過程中欠主動、乏認知

調查發現,受訪者最擔心的三大情況分別為:復發和病情轉差(92%)、未能治癒(85%)及出現經濟問題(82%);同時,13%受訪者不會主動向醫生查詢其他治療選擇,主因是不知道或不懂得怎樣問(57%),以及相信醫生的建議是最好的(57%)。王天鳳女士指出,患者應積極主動向醫生提問,有助了解治療詳情及掌握病情進展,從而提升心理質素和治療成效。同時,病人組織及社會支援亦非常重要,有助提供更全面的乳癌資訊。她建議政府可投放更多資源在乳癌治療上,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一名基層市民對基層醫療藍圖的寄望

基層醫療與大眾市民息息相關,是個人及家庭接觸醫療流程的第一個接觸點。寄望基層醫療藍圖及地區康健中心將來不以服務疾病為中心,而以服務病人為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