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一直是本港的頭號癌症殺手,隨著精準治療的應用,加上針對肺癌驅動基因的藥物陸續面世,令治療的成效不斷改善,但同時肺癌的發病模式亦出現變化,過往以年紀大及吸煙者為主,現在則有不少年輕、非吸煙及女性患病,成為腫瘤科醫生治理肺癌面對的新挑戰。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唐美思指出,這些年輕的病例很多只有四十多五十歲,甚至是廿多卅歲,仍在「搏殺」年齡甚至是家庭經濟支柱,突然患上肺癌,對家庭是重大的打擊,而病人自己更是十分震驚,尤其當中不少人一向健康正常,平日亦注重身體狀態,患病造成的打擊可想而之。
肺癌可按基因特性細分 治療更精準
她稱,發病模式改變的箇中原因未明,但台灣有研究顯示,空氣污染物PM2.5的濃度與非吸煙者肺癌的發病率甚至存活率有聯繫。
肺癌的棘手之處,在於它不易發現。唐醫生解釋,肺部沒有痛覺神經,即使有異物生長,身體也無知無覺,直至擴散或蔓延到有痛感的組織或位置,例如壓迫氣管導致氣喘、咳嗽,或轉移引起骨痛等等,才察覺身體有問題,故此多達七成病人在確診時已屆較晚期。
從前針對肺癌的治療選擇及治療效果有限,若癌細胞已擴散,醫生可以做的通常有限,但現時情況已改變,醫生會盡用可行的治療方法,例如為病人進行基因測試,嘗試配對標靶藥物或免疫治療。
唐醫生稱,隨著對腫瘤、分子生物及基因的認知增加,醫學界認識到肺癌不是單一疾病,而是有很多類別,除了可按「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劃分,佔非小細胞肺癌最多的肺腺癌,更可以按基因特性再細分成EGFR、ALK、MET、ROS1及HER2等等,當中EGFR及ALK肺癌已有相關的標靶藥,最近則連MET亦開始有藥物可用。
標靶藥延長病人存活期 見證子女成長
她強調,即使是第四期肺癌,利用針對癌細胞特性的治療,病人存活兩至三年也非罕見,而她印象較深刻是一名抗病近十年的肺癌病人。
該病人確診時已屬第四期肺癌,當時沒有太多標靶藥選擇,幸好他對其中一種化療藥物的反應良好,持續接受六年共108次化療,讓他可繼續照顧家庭。到後來化療藥物逐漸失效,因病人透過基因測試,發現其癌細胞帶ALK基因變異,正好當時開始出現相關的標靶藥,結果病人在標靶治療下再換來數年時間。雖然病人最終因病離世,但總算能陪伴子女成長。
肺癌治療顯著進步
對於肺癌向精準治療的方向發展,唐醫生指有賴科研人員的努力,唐醫生特別提到,標靶藥初面世時,明明臨床療效不俗,但研究試驗數據則參差,幸好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教授等學者堅持不懈,透過逆向追蹤分析使用標靶藥並有效的病人資料,最終發現原來肺癌與特定基因變異的關連,自始肺癌治療出現「爆炸性」進展,可說完全改變了癌症研究模式以及藥物科研方向。
除了藥物治療,肺癌的放射治療亦大有改進,不但可用作局部治療以紓緩症狀,亦可作為手術以外的另一個控病選擇。
唐醫生指,舊式放療的範圍大故影響也大,加上病人本身的肺功能不佳,治療後或致呼吸困難;現在放療的技術則顯著進步,例如源自腦科伽瑪刀技術的三維適形放療,對於早期、腫瘤較細、因體弱無法接受外科手術的肺癌病人,可帶來接近手術的根治性效果。
她續說,放療亦能配合標靶治療使用,當藥物清除身體其他部位的腫瘤,僅餘肺部仍有活躍的癌細胞,便可利用放療進行局部性治療。
年輕肺癌患者越見普遍
面對近年多了年輕的肺癌病人,唐醫生坦言是很大的挑戰,但另一方面這些病人的身體狀況較佳,有較大機會獲得較佳的療效。故此最重要是聽從醫生建議,按病情和癌症特性接受適當的治療,以得到最理想的效果,例如即使患第三期肺癌,仍有機會透過電療加化療達到根治效果,故千萬不要先入為主地對化療或其他療法有所抗拒。
她最後提醒市民要正視癌症的威脅,最有效是從預防著手,例如乳癌、腸癌及前列腺癌便與生活模式有關,現代人缺乏運動的靜態生活模式是一大問題,故此大家需多做運動和節制飲食,從而減少肥胖及相關病症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