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每年確診個案有增無減,雖然隨著診斷技術進步,部分患者可於早期確診,但亦有不少患者察覺時已屆晚期。為了擊退這個頭號癌症,臨床腫瘤科醫生羅麗柔一般會採取組合式治療,結合手術、化療、放射治療、標靶藥及免疫治療等等,務求為病人提升治療成效,而她希望擔當病人的領航員,陪伴病人走過抗癌之路,讓他們不會孤單面對人生的風浪。
誤以為痔瘡所致 確診時已擴散
近年政府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喚醒社會對大腸癌的關注,亦促使不少患者於病發早期確診。然而,由於大腸癌的症狀與腸胃疾病相似,例如大便習慣或形狀改變、大便有血或黏液等等,以致不少人容易掉以輕心。
羅醫生表示,當病人出現一些懷疑徵狀時,往往會傾向認為只是小問題,例如大便有血會以為是痔瘡發作,她最記得有一名女病人,即使大便出血亦當是痔瘡處理,延誤求醫時間,確診時癌細胞已擴散到肺部和肝臟,當她看到病人報告時,心情也沉重得猶於黑色暴雨來襲。
不少人以為治療開支是抗癌的最大挑戰,但羅醫生認為,是否有足夠財力應付醫療開支固然重要,但從她的經驗看到,病人最難是接受自己患上癌症。若然病人難以接受事實,醫生也無法强行為病人開展治療。
藥物推陳出新 醫生見證病人享弄孫之樂
現時用來治療大腸癌的方法繁多,如手術、電療、化療、標靶治療以至免疫治療等等,療效亦越趨理想。
羅醫生指出,治療方案因人而異,例如原發性直腸癌可先進行電療和化療,然後再做手術,可以減少病人日後要掛袋的情況,保持更佳的生活質素。就如前述的女病人,縱使細胞已轉移至兩邊肺部及肝臟,但通過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殺滅肺部和肝臟的癌細胞,再配合化療及標靶藥物療程,加上以手術切除腫瘤,即使七年後的今日,病況依然受控且沒有復發,令病人可以見證兒女的婚禮,更可以親手抱起孫兒,享受弄孫之樂。

她直言,癌症治療與以往大不同,有賴科研不斷前進,部分不算常見的癌症,例如在肺癌中較罕見的MET變異,亦已經有標靶藥可用,為病人帶來希望;也因為治療不斷進步,癌症病人的壽命愈來愈長,存活超過五年的病人愈來愈多,所以她每年也希望能夠對病人說一句生日快樂,不只病人及其親友覺得感恩,作為醫生亦覺得很榮幸。
擔當病人的領航員 不讓病人獨行
由在公家醫院服務,到轉為私人執業,羅醫生坦言十分享受更大的自主性和空間。她說,現時資訊科技發達,病人和家屬不時會自行上網搜尋疾病的治療選擇,故此醫生的角色亦由過去比較單向的家長指令式,變為現在如領航員般與病人結伴同行。
她稱,罹患癌症就如人生中的一場大風浪,突如其來令人手足無措,而作為醫生就可以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帶領六神無主的病人面對疾病及治療,令他們可以安心。最好的結果當然是病人康復,而即使結局未如理想,亦希望病人明白醫生會一路陪伴,並且會聆聽病人的需要,以期為病人做得更多更好。
在這年多的疫情期間,羅醫生感受更深,更堅定要擔當病人的領航員。她說,很多病人其實並不怕死,卻最怕孤單,導致病人有不適也不張聲,盡量避免入院,特別是有些病人的親友在外國,一方面想見面,但另方面又怕他們會染疫,令病人承受很多壓力,也有病人為了家人可以探望而不惜花費入住私家醫院。
正因為明白病人的需要,羅醫生每看到陪伴看診的親人、朋友甚至家庭傭工,她都不會吝嗇讚賞美言,原因是她希望透過讚賞,鼓勵親友們更加愛錫病人。同時,她亦會鼓勵病人主動表達自己的需要,這樣別人才能提供幫忙,例如曾有獨身的病人,患病後沒人照顧,即使聘請工人亦不可能即時上任,最後他鼓起勇氣,踏出求助的一步而獲得鄰居協助。
處處對病人的用心,羅醫生說背後沒有特別的理念,只是單純地「當人是人」,而不是機械化處理診治過程,並期盼自己可以做到如英超球隊利物浦會歌《You will never walk alone》般,不讓病人孤單面對。
多謝羅醫生一值陪伴我在八年前患有大腸癌當我發現時原來已經是末期,當時都不知道這麼嚴重赫了一跳.羅醫生說不用怕慢慢會好的不過要做化療,電療和切除腫瘤我聼了後就安心的去醫,不過做化療時很辛苦現在回想起來都是值得的原來末期癌症是好危險多謝羅醫生的故勵和陪伴醫好我的病真是感激不盡!
羅醫生是一位很有愛心也很關切病人及家屬的好醫生。當年我丈夫患病時,她雖不是他的主診醫生,但也常關切問候,給我們很大的支持。
羅醫生,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