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神經內分泌腫瘤(NET)罕見難發現 拆解症狀及最新治療方法

相關文章

邱宗祥醫生
邱宗祥醫生
邱宗祥醫生為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邱醫生具備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香港大學醫學博士、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內科腫瘤)、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英國倫敦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等專業資格。

有一種癌症,可能發生在全身各處,難以掌握;這一種癌症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即使有徵狀也沒有指向性,容易被誤解為其他疾病;這種癌症看似溫和,有些個案的病情經過二、三十年也沒有多大變化,卻其實也可以在短時間內惡化。這種癌症就是的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簡稱NET)。

什麽是神經內分泌腫瘤(NET)?

神經內分泌腫瘤是指由神經內分泌細胞轉化而成的腫瘤,最常見於胰腺、腸胃系統及肺部,亦可於甲狀腺、周邊神經系統、泌尿系統等位置生長。醫學界對這類腫瘤的成因或高危因素也尚未明確。據知,蘋果電腦創辦人喬布斯(Steve Jobs)、女星奧黛莉赫本、及《少年Pi的奇幻漂流》男主角、印度男星伊凡卡漢都是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邱宗祥以「heterogeneous」來形容神經內分泌腫瘤這種癌症,一來病情界線不清晰,二則症狀沒有特異性,視乎腫瘤所在位置,以及對荷爾蒙分泌的影響而定,如出汗、發紅發熱、腹瀉、間歇性肚痛、血糖過低、咳嗽及氣喘等,若未有影響荷爾蒙則更難察覺。

神經內分泌腫瘤屬罕見癌症

邱教授稱,以往醫學界對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分類比較模糊,有時未必將病症歸類為癌,因為部分神經內分泌腫瘤可以毋須醫治,病情可以長時間維持穩定,但有時也可能於短時間內奪人性命,故現在通常會歸類為惡性腫瘤跟進。

近年醫學界對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病理有更多認知,而且同位素掃描也有助確診,但神經內分泌腫瘤仍屬於罕見癌症。瑪麗醫院是各種奇難雜症的第三級轉介中心(Tertiary referral center),每年也只有約30至50宗新症。

神經內分泌腫瘤新藥於美國申請上市

邱教授一直關注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和發展,見證由幾乎無藥可用,到今日陸續有不同的療法。在早期階段發現的病人可以透過手術根治,至於無法以手術根治的晚期病人,可用化療、生長素類似物療程及標靶藥物治療等幫助控制病情,舒緩徵狀及延長病人的生存期。

現時用於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標靶藥物包括Sunitinib及Everolimus,另有具抗血管生成和免疫調節雙重活性的Surufatinib亦已在美國申請上市。

邱教授預期未來將有更多關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新治療,為患者再帶來新希望,而即使藥物未在本港正式註冊,亦可嘗試透過指定病人(Named patient)方式,單獨申請臨時引入及使用相關藥物,讓有需要的病人可以有藥可用。但他亦提醒市民,若持續出現腸胃道不適、體重減輕、盜汗、臉部潮紅和腹部腫塊等症狀,必須及早檢查及治理,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機會。

開設網頁提供最新癌症科研資訊

事實上,對於一些嚴重或罕見癌症如神經內分泌腫瘤,坊間未必有太多資訊,尤其是相關的科研和新藥訊息。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內科腫瘤科就開設了一個關於腫瘤科的網頁(https://www.medicaloncology.hku.hk/),由團隊每月更新,為病人及照護者提供最新的癌症科研資訊。

邱教授指出,過往醫院經常收到不少病人致電查詢是否有相關的臨床研究,因此希望透過新設立的網頁,讓有需要的人知道是否有方法可以幫助病人,以期「在病人感到絕望時,仍能給予病人一些希望,使他們可以使用研究中的新藥,或透過加入臨床計劃,減低病人的經濟負擔」。

網頁羅列了各類的癌症相關的臨床研究,包括有哪些研究仍開放接納病人加入及篩選條件等等,病人如看到合適的項目就可以自行報告。

邱教授強調,網頁只是一個起步,期望將來能繼續發展,一方面致力幫助病人找到合適的研究或新藥,另方面亦鼓勵藥廠主動合作,從而促進本地藥物研究和發展。

1條評論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晚期大腸癌藥凱旋卻未能回歸香江 盼醫生支持指定用藥...

一種用於晚期大腸癌藥的新藥「呋喹替尼」,成功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審批上市,但這藥何時能惠及香港病人就仍是未知之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