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還記得2018年上映的內地電影《我不是藥神》嗎?當中病人求藥的苦況令人動容和同情,更擔心自己亦要面對此景況。對於病人求藥的困局,一直是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的方向,近年致力於減輕民眾用藥負擔的問題,例如透過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及集中採購,快速引入創新藥物和降低藥價。香港又如何可以受惠於國家政策,為病人打開新的局面?
內地醫藥集採 推動抗癌藥物降價
為了減輕民眾的用藥負擔,內地近年推行了醫保藥品集中採購及談判議價等措施,相關藥物的價錢隨即大幅降低四至五成,甚至八九成之多。當中集中採購是「以量換價」,利用市佔率吸引藥廠降價供貨;談判議價則政府與藥廠進行一對一的談判,以准入市場作「誘」令藥廠減價。
近日,內地大型藥企如恒瑞、信達、百濟、君實、和黃醫藥及諾誠健華等,以及外資藥企,均參與國家醫保談判,涉及重點產品包括免疫治療PD-1、CAR-T等抗癌藥物。
引進國產PD-1擴大競爭
免疫治療藥物PD-1廣泛採用於多種癌症治療,個別病人用藥後效果顯著,但不少病人也無法用藥,原因是藥費昂費。在香港,PD-1的藥費每月動輒四、五萬元,絕非一段家庭可以負擔,若能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就能令公立醫院病人可用,只是入冊不但需時,更需要當局有資源才可行。
其實,內地藥廠已研發出國產PD-1,價格很具優勢,納入醫保後,藥費由前年的每年約10萬人民幣,降至去年的約5萬元,業界估計今年或可降至3.5萬人。試想想,若香港病人可以選用國產PD-1,負擔便可大大降低。
不過,由於國產藥物未獲准在港註冊,市民要使用便需要到內地接受治療才可以。
為何國產藥物無在香港註冊使用?這與本港的藥物規管有關。根據本港的藥物條例,藥物需要獲32個指定國家中兩個國家的註冊,才可以申請在香港註冊使用,而中國偏偏不在指定名單之上。
據業界消息透過,衞生署已經著手研究,如何優化藥物註冊制度,引入更多創新藥物之餘,也要維護市民安全,做好把關工作。從立法會文件亦看到,有議員亦關注醫管局會否引入一些已納入國家醫保項目的抗癌藥物。
藉內地醫保降低藥價 減輕病人經濟負擔
另方面,假若日後一些內地創新藥物成功取得註冊,除了醫管局或醫生直接向藥廠購買之外,社會亦要思考是否有其他更省錢的途徑。因為香港作為大灣區的一員,能否藉內地的醫保項目取得更便宜的藥物,絕對是值得探討的方向。如果大家細看醫保的名單,便知道當中不只有國產藥物,當中亦涵蓋不少本港亦有使用的外國藥物,如能用國家訂立的價錢購得這些藥物,將大大減低病人的負擔。
可以預期,隨著藥物註冊制度出現變化,外資或國企藥廠將會面對新的競爭環境,但改革的方向肯定要有利於病人,無論是更多的藥物選擇,抑或透過引入競爭令藥價下降,都是市民期望會出現的局面。
病人安全為第一考量 藥物質素需嚴謹把關
在追求低成本、高效益的同時,卻不等於要犧牲病人的利益,因為不管藥物是在中國抑或其他國家研發和生產,病人的安全和利益一定要放在第一位,藥物的品質、安全及效力都要嚴謹地審核。假如藥物不安全、無療效、不合標準,即使毋須費一分一毫,照顧我們健康的醫生絕不會昩著良心胡亂使用,就算是資源捉襟見肘的醫管局亦然,始終病人安全是醫藥產業最重要及堅定不移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