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癌症無得醫?】治療成效不斷進步 治癒率持續上升 醫生籲病人勿諱疾忌醫

相關文章

癌症是本港的頭號殺手,2019年的最新數字顯示年內有35,082宗癌病新症,導致14,871人死亡。殺傷力強勁的癌症究竟有無得醫?這可能是不少病人心頭的疑問,也是他們亟欲獲得醫生解答的難題。隨著醫學進步,癌症治療亦有為改進,一些早期癌症很可能醫得好,已擴散轉移的晚期癌症或未必能夠完全清除,但仍有機會透過適合的治療,使癌病變成一種慢性病,令病人與癌共存,因此只要不諱疾忌醫,癌症就是有得醫。

在香港醫學博物館25周年系列講座的「癌症有得醫」上,多位專家分享了常見癌症治療在過去數十年的演變,包括盤据最常見癌症首位多年的大腸癌、一直是頭號癌症殺手的肺癌、女性最多的乳癌,以及香港屬高發病地區的鼻咽癌。

香港大腸癌個案急增 只有少數屬早期

大腸癌是涵蓋結腸及直腸的癌症。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陳德章教授指出,全球每年有逾一百萬宗大腸癌新症,而現時香港與三十年前相比,個案明顯增加,發病率幾乎追及歐美水平,反之歐美地區在大腸癌篩查推出後,患病人數開始有所下降。

他稱,大腸癌與其他癌症一樣,愈早發現存活率亦愈高,如果在未有症狀的第一期,五年存活率可高達95%,若到第三、四期則下降至45%及少於一成。惟現時只有少部分個案屬於早期,且多由篩查發現。

晚期腸癌或可靠手術切除 籲病人勿諱疾忌醫

早期大腸癌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若涉及直腸則可能會改用放射治療。而晚期個案的治療亦不斷進步。陳教授表示,已轉移的第四期大腸癌,例如擴散到肝臟,有時也可用手術切除,並且可用化療去減低復發,亦有針對細胞生長訊號的標靶治療,例如抑制血管增生的抗血管生長因子(VEGR),以及抗表皮生長因子(EGFR)等等。

他說,大腸癌若出現復發或擴散時,未必可以斷尾根治,治療可能改以舒緩性為主,而病人的生存中位數仍有約三年,且仍在持續改善之中。因此他勸喻病人不要諱疾忌醫,實際上很多癌症也可以治療、有得醫。

肺癌治療邁向多元化、精準及個人化

至於剛從大腸癌手中奪回最常見癌症之位的肺癌,多年來都是本港的頭號癌症殺手。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劉日明表示,肺癌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因為煙草產品越趨流行而急增,現任英女王的父親英皇佐治六世便患有肺癌。

肺癌治療不但要看期數,組織學檢查亦會影響往後治療的走向。劉醫生指出,早期肺癌以手術治療為主,中期則可用手術、放療、化療、標靶及免疫治療,晚期個案一般不會考慮手術,而是集中透過藥物延長存活期。

他稱,多年的研究讓醫學界了解到肺癌不是一種疾病,並發現很多相關的生物標記,藥物選擇亦愈來愈多,故此現時的治療逐漸向多元化、精準及個人化等三方面發展。而未來可能會發現更多癌症驅動基因及相應的治療方案,亦要研究超越抗藥性障礙的解決方案,透過挑選適合治療、偵察早期個案等,將肺癌由致命病症變為長期病患。

乳癌手術改進 術後生活質素同樣重要

對女性來說,乳腺癌的威脅連年上升,每14位女士便有一人最終會患此病。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天怡坦言,乳腺癌在過去15年的發病率持續攀升,幸好超過五成均為早期的第一期。而醫學界對乳腺癌的看法亦有改變,以往認為此病是局部性癌症,不會擴散到其他地方,故只要手術切除就可,但現在就會在手術以外,加入放療以加強局部控制,並因應細胞的分子分類,引入化療、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以至免疫治療,以個人化的治療去更好地控制病情。

她說,即使是手術亦有改進,盡可能採用局部切除以減低創傷性,亦會前哨淋巴切除去減少手臂水腫,配合適當的重建手術,都有助病人恢復正常的生活。她強調,治療不斷突破,相關副作用及後遺症減少,能讓病人繼續健康生活,而病人能保持樂觀積極有助提升治療的效果。

鼻咽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大減 放療更精準

大腸癌、肺癌及乳腺癌是本港最常見三大癌症,仍需各界努力以求攻克。但有一種癌症就由香港為全球帶來改變,它就是有廣東癌之稱的鼻咽癌。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詠梅教授表示,鼻咽癌深入顱內,每每做手術時也猶如入黑洞,故120年前這是絕症,但隨著X光的出現,利用放療治療鼻咽癌成為主流,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鼻咽癌的五年存活率約為25%,香港就更達35%,而本地「鼻咽癌之父」何鴻超教授更是首位提出鼻咽癌與鹹魚等醃製食物有關的專家。

現在,在放療及影像技術進步的幫助下,鼻咽癌的五年存活率上升至第一期的98%到第四期的71%,更重要是鼻咽癌的數字比以前大幅減少超過七成,成為發病率和死亡率減幅最大的癌症。李教授稱,治療進步不但提升病人的存活率,也令後遺症減少,讓病人享有更佳的生活質素。而鼻咽癌治療亦朝精準治療的方向發展,透過綜合分析病況及腫瘤特性,為病人找出最合適的治療。

43歲的陳偉立,十年前被太太發現頸有腫塊,初時不覺得嚴重,後來確診是鼻咽癌時,正在見客的他覺得晴天霹靂,整個人也失去重量,因為「癌症就等於死」,他甚至將家中事項羅列清楚留給家人跟進。直至聽到醫生說「有得醫」,他才比較安心,並在家人支持和醫護人員的照料下完成療程。 他坦言,六次化療不算辛苦,但放療期間就更難受,喉嚨如被火燒刀割,每日只靠一杯營養奶維生。十年過去,他的外表完全沒有患癌的蹤影,而康復後他不但成為兩個孩子的爸爸,更以優異成績完成碩士課程,亦不時以自身經驗呼籲市民關注鼻咽癌。

重溫講座:https://www.hkmms.org.hk/zh/event-exh/event/mhig22/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醫療進步-父親給我的啟示

我深信所有的專家醫護人員也是抱着良好的願景。衷心希望所有的醫療進步醫療改革不是以疾病為中心,而是以病人為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