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開始應用在癌症治療的「精準治療」(Precision medicine)概念,重點在於透過基因及其他病理檢測,分析腫瘤的特性,再為病人挑選出最適合的治療,以取得最理想的療效。對於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李慧中來說,醫生治療的是患病的人而不只是醫治疾病,所以為病人施行治療前,除了考慮療效之外,亦要兼顧病人的需要、意願和期望,然後制訂一套切合其需要的治療方案,才是對病人「最好」的治療。
基因檢測增加治療選擇 醫患溝通更顯重要
醫療科技不斷進步,愈來愈多癌症可以透過基因檢測等技術進行仔細分類,從而找出最有效的治療手段,例如常見的腸癌、肺癌及乳癌便很恆常透過檢測協助配對治療。
李醫生指出,基因檢測為病人帶來更多選擇和希望,因為對腫瘤細胞的了解愈多,也就能找出更有效的治療,但另方面也帶來一些難處,其中之一就是選擇治療的過程更加複雜,而醫生也需要更多時間和技巧去傳遞正確及有用的資訊,原因是「醫生不是治療癌症,而是醫治一名患有癌症的病人」,因此除了基因檢測結果之外,醫生必須了解病人的狀態是否適合治療,更重要當然是其意願。
她以擴散性癌症為例子,即使病人可以用標靶治療,但身體狀況未必適合使用,而標靶藥物也不是完全沒有副作用,更不是所有藥物也帶來療效,所以作為醫生更需要理解病人的期望,讓他們知道治療可能帶來的影響、可能賺取的時間或療效,及平衡需要付出的時間及金錢。
進行基因檢測不應倉促決定
有時單單是應否做基因檢測已經是一大難關。李醫生很記得一名年近八十歲、患胰臟癌的婆婆,無法做手術,正常只有化療可用,考慮到婆婆有親人曾患乳癌,於是提議可檢測BRCA基因突變,再選擇治療。近年研究顯示,與乳癌及卵巢癌有關的BRCA基因突變亦會增加胰臟癌風險。
不過,婆婆兩位女兒便有兩極反應,一人很想知道但另一人完全不想揭曉。經過多次的面談,李醫生了解到一位女兒不想婆婆接受任何抗癌治療,擔心會太辛苦,故此基因檢測有結果亦無用,另方面亦不想知道自己是否遺傳了致病基因,而支持做檢測的女兒則原來剛剛發現患上乳癌,所以想知道是否遺傳所致。
最後婆婆在女兒勸說下做了基因檢測,確定帶有BRCA基因突變。只是婆婆覺得自己已走完這一生,亦感到滿意,加上不想成為家人的負擔,於是決定不做治療。後來進一步檢測樣本顯示,BRCA基突變只在腫瘤身上而非遺傳性,釋除兩位女兒的擔憂和疑慮。
李醫生說,由婆婆的個案可以看到,任何的治療決定也不容易,病人要時間考慮,醫生亦要花時間了解病人的需要,以及詳細解釋各個程序,即使只是做或不做基因檢測也不能倉促決定,事前病人需要清楚及評估相關的「附帶影響」,例如是否已買醫療保險,因為檢測後才購買可能會有影響,又或者檢測結果是否有用,若沒有方法可以預防或減低病患風險又如何,平衡利弊後才作出決定。
年輕患者傾向接受基因檢測
比起年老病人,年輕癌症患者更傾向接受基因檢測。李醫生認為,一方面較年輕的病人有生育上的考慮,故通常較為積極接受檢測,就算本身不計劃生育,也會想知道其他親人的風險,另方面年輕人一代較明白基因問題是「不是我的錯」,反而有些老人家會怕檢測後影響家庭關係。
在澳洲行醫時,李醫生曾在專門處理遺傳性癌症的門診工作,經驗讓她明白到每個人的想法和價值觀也不一樣,因此理解病人的價值觀是關鍵的一環,然後再給予適當的資訊和建議,從而幫助病人做一個「啱自己」的決定。
鼓勵病人多發問 釋除疑慮
平日診症時,李醫生很鼓勵病人多發問,更建議他們在覆診前記下問題再一一提出,避免進入診所時過於慌張而忘記。她說,有些病人怕自己的問題無聊而不敢提問,也擔心問太多令醫生不高興,但其實只要病人覺得擔憂或有疑問便是屬於重要的範疇,應提出並確保得到回應。
她笑言自己的外表似是「有問必答」的類型,故此病人都會愈問愈多,而她最經常遇到的問題就是飲食上的禁忌,由於難以一一羅列所有食物,所以她會講解飲食的大原則,方便病人實踐。同時,李醫生亦建議家人不要過份緊張,例如不准吃這吃哪,又阻止他們上街,實際上病人需要有足夠的營養,亦需要多活動,對長遠健康更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