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藥物進步助與癌共存 趙穎欣醫生:只要用藥得宜,晚期癌症都有機會存活超過10年

相關文章

趙穎欣醫生
趙穎欣醫生
趙穎欣醫生為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趙醫生具備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內科腫瘤)、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理學學士、加拿大皇后大學理學碩士、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學深造文憑等專業資格。

癌症是本港的頭號疾病殺手,幸而隨著近年醫藥不斷進步,由化療到標靶治療,到更新的免疫治療、基因檢測等等,癌病患者的存活期顯著改善,生活質素也大為提升,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趙穎欣見證著癌症治療的改變。癌症慢慢變成一種新的長期病,患者要面對心理、生理以致經濟方面的壓力,她作為醫生不但要持續探索和更新藥癌症治療的知識,亦要幫助患者解決難題,合力與癌共存。

部分晚期個案存活超10年

癌症治療的變化從抗癌藥物的進步可見一斑。趙醫生指出,十多年前只有化療一類藥物,晚期癌症患者很多時只有約半年壽命,現在則不可同日而語:自2000年開始有標靶治療、數年前有免疫治療,近年又再將重點放回標靶治療,而舊藥亦有更加有效的新版本可用。只要用藥得宜,癌症患者的壽命顯著延長至數以年計,有些晚期個案甚至存活超過10年。

她稱,一些常見癌症,如肺癌、乳癌等等,獲得的科研資源和支持也多,治療進步也愈快,罕見癌症則相對較難有新藥推出。與此同時,科研究走向亦更趨「針尖」(niche),令療效更為顯著,就好像新一代標靶藥物已不是針對一個變異的基因,而是變異基因的特定重點,例如MET是非小細胞肺癌的癌症驅動基因之一,而新藥便針對特定的MET外顯子14跳變(METex14)。

藥物有效但病人未必能夠負擔

不過,治療選擇和組合愈來愈多,醫生的工作也變得愈來愈不簡單。

趙醫生說,自己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亦追蹤新藥的發展,因為「幾乎每季也有新藥推出」,令癌症的預後與以往大為不同。同時,醫生亦需要更多時間向病人解釋療效、副作用及費用等等的問題,以及提供心理輔導和支援。

事實上,癌症治療不斷改進,可用藥物愈來愈多,但同時帶來藥費昂貴的困境,因為新藥的藥費往往要數萬元一劑,未必人人能夠負擔。

趙醫生直言,很多人在患病後都無法正常工作甚至失業,經濟壓力不輕,昂貴的藥物對他們而言是不小的負擔,而矛盾的是藥物愈有效便愈要繼續使用,本來是好事卻也製造經濟的負擔,這時她就要為病人思考,平衡各方利弊,再「節約地」使用有限的資源去取得最大的成效,包括利用四方八面的社會資源。

她記得數年前有針對神經內分泌瘤的新藥,藥費當然不菲,惟未納入資助之列,這時就可以找一些組織或慈善基金,幫助病人得到所需的治療。她說,有些病人以為有醫療保險便可安心,實則醫保五花百門,保障條款亦不斷改變,所以需要政府加強監管,市民亦要增進這方的知識和了解,以免付了保費卻未能得到想要的保障。

快速引入藥物 緩解「有藥無得用」問題

「有藥無得用」不只因藥費貴,也與藥物能否快速引入有關。本港的藥物註冊制度要求,新藥需要獲得美國或歐洲藥管局等兩個指定地區批准後,才能申請註冊。

趙醫生稱,當藥物通過香港衞生署審批已經比外國滯後了至少一兩年,引入後亦要數年時間才有機會被納入醫管局資助項目,中間可能歷經數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幸好衞生署亦設有「指定病人」(named patient)計劃,讓病人可以按需要申請使用一些未正式在香港註冊的新藥,這些計劃需要藥廠及醫生為個別病人特別申請。

癌症越趨普遍 調適心態做好準備

根據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男士每四人就有一人最終會患癌症,而女士則每五人有一人。癌症的威脅不容忽視,如何能做好應戰的準備?

趙醫生建議大家可以實踐健康的生活、根據建議進行適當的身體檢查,有助減低和及早察覺患病,而選擇及購買一份有足夠保障的醫療保險則能讓生病時有多些選擇及減輕負擔,更重要是「對自己好一些,每日開心一些,當明天就是生命的最後一日」。如果不幸患病,也可以調適心態,例如有些病人視之為一個醒覺到「生命有限」的契機,於是變得珍惜餘下的時間,打破營營役役的生活步伐,全力追求心中所想,讓他們得到生命的新動力。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晚期大腸癌藥凱旋卻未能回歸香江 盼醫生支持指定用藥...

一種用於晚期大腸癌藥的新藥「呋喹替尼」,成功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審批上市,但這藥何時能惠及香港病人就仍是未知之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