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公私營醫療失衡嚴重 腫瘤科醫生籲盡早制訂長遠策略 推動癌症治療配合社會需求

相關文章

癌症是香港的頭號疾病殺手,每年有逾三萬五千宗新症,幾乎每日就有近100人確診。幸運的是癌症治療不斷進步,療效愈來愈好,但亦衍生出公院病人愈來愈多,輪候時間愈來愈長,更多新藥令醫療開支愈來愈大等難題,如何面對是政府、社會以至個人都不能逃避的責任,而找出長遠可行的方向,令公立醫療系統可以持續發展,肯定是食物及衞生局改組成醫務衞生局後的首要任務之一。

早前,香港防癌會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合辦的「走過驚濤駭浪──癌症病人照顧者」公開講座系列,其中醫院管理局瑪嘉烈醫院部門主管(腫瘤科)鄭志堅醫生主講的《癌症治療──如何配合社會需求》,帶出公營醫療癌症治療面對的種種困難,發人深省之餘,也激發大家思考下一步該如何走。

鄭志堅醫生出席講座

新藥昂貴 陷「用就破產,不用則無命」矛盾

鄭醫生在演講上提到,近2、30年癌症治療的發展迅速,尤其是藥物治療方面,幾乎每個月也有新藥面世,而治療亦趨向個人化,在在令癌病治癒的機會提高,即使無法根治的癌症,病人的存活期也大幅延長數以年計,達到與癌共存的目標,因此癌症確診數字不斷上升的同時,死亡率反而持續下降,反映治療的成效比以往更好。

藥物愈多、療效愈好,本來是好事,但亦製造更多問題,包括病人幾何級上升、公營醫療開支不斷增加、藥物費用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等等。鄭醫生每日都要面對愈來愈多的病人,當然明白並即席分享了一些病人的苦況,例如昂貴的新藥就令一些人陷入「用就破產,不用則無命」的矛盾,亦因此造成病人輾轉在公私營醫療就醫,例如在等候公院服務時,先到私家診所治療,又或儲蓄逐漸耗盡時,又重新回到公院繼續治療,病人在公私醫院之間往還並不是理想的情況,亦加重醫療負擔,只是無辦法之中的辦法。

新藥間接增公營醫療負荷

歸根究底,問題與本港公私營醫療失衡的情況嚴重有很大關係。鄭醫生以數字解說,指全港六成腫瘤科醫生均在私營市場,但九成癌症病人都在公立醫院治療,造成「公院醫生做到死,私家醫生唔夠病人」的兩極情況,而醫管局每次引入新藥都會惹來詬病,例如同事會害怕會吸引更多病人,日日要加班到七點、八點才下班,私家醫生又會擔心公院搶走病人。

多年來政府醫管局、藥廠及非牟利機構亦有推出各種計畫,支援病人負擔昂貴藥物費用。
多年來政府醫管局、藥廠及非牟利機構亦有推出各種計畫,支援病人負擔昂貴藥物費用。

他指出,多年來各界一直都努力解決社會的醫療需求,例如政府每年增加醫療衞生方面的撥款,醫管局亦設立藥物名冊,令一些具療效的治療盡快納入安全網,並擴展更多公私營協作計劃,而非牟利機構和藥廠也提供不同的優惠和資助,例如設立藥費封頂計劃,幫助更多病人可以使用新藥。

公營醫療服務需求一直上升。
公營醫療服務需求一直上升。

確實,癌症個案每年以約3%的幅升增加,但公立醫院的治療服務需求和人次的升幅則分別達5%及15%,顯示服務需求不斷傾斜。

完善引入新藥機制 減輕市民負擔

鄭醫生認為有必要採取措施,令公營醫療走出「醫管局做得愈好就愈受苦」的困局,而未來應該從多方面入手,例如完善引入創新藥物的機制、以本地數據評估成本效益等等,以加快新藥被納入安全網。

醫管局曾採取不同措施,加快引入新藥,令更多病人受惠於新藥治療。
醫管局曾採取不同措施,加快引入新藥,令更多病人受惠於新藥治療。

其實,衞生署的入藥機制一向行之有效,但仍可進一步完善引入新藥機制,例如納入國家研發的創新藥物,目的不止在於增加及加速新藥供應,更重要是引入更多競爭,從而促使藥價更貼近一般市民的承擔能力範圍,而不是由藥廠「一言堂」定價。

鄭醫生在演講中提到,香港只有七百多萬人口,與藥廠議價的能力有限,所以他推出一些「大膽」的建議,讓本港加入大灣區採購,以享受國家政策帶來的好處。他以一種第三代肺癌標靶藥作為例子,即使多方努力爭取,本港病人每月的藥費開始仍要約五萬元,但內地居民則只需萬多元,可以想像到,若本港能以較低價取得藥物,病人就可以得到很大的幫助。

從多方面入手 解決公私營失衡問題

另方面,鼓勵公私營合作及購買自願醫保等亦屬必要,對此鄭醫生則提出,可以將一些藥物資助計劃擴展至私營醫療、引入「用者共付」原則、開設中產醫院等,令更多有能力的病人可以投向私營市場,以減輕公院的負擔。

有不少公私營協作計劃仍在籌劃當中,務求令更多有經濟能力的病人可以投向私營市場,以減輕公院的負擔。
有不少公私營協作計劃仍在籌劃當中,務求令更多有經濟能力的病人可以投向私營市場,以減輕公院的負擔。

他重申,本港有需要制定長遠及整體的醫療策略,政府在2019年公布的首份「香港癌症策略」就正是朝著這方向而行的重要一步,因為癌症治療的旅程漫長,涉及不同的專科,不應該繼續以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應付,否則只會令現時的挑戰變成無止境的困局,而是應該藉由整體策略去改善,包括發展及引進新科技、推動健康生活及預防癌症等入手。

他最後亦強調,市民亦有責任,包括要健康生活,有能力便儲蓄和購買保險,一旦不幸患病亦有所準備。

大家又認為本港的醫療服務該如何發展?就在日前,特首宣布改組政府架構,食物及衞生局將變身為醫務衞生局,集中及專責醫療及衞生政策,未來在抗疫之餘,要全力推進各項重大政策措施。同時,新政策局亦要更新公共衞生策略,加強監管和促進醫療科技及藥物研發,並要檢視臨床數據、臨床試驗、藥物註冊等方面以協助推動生命健康科技產業,以及解決醫療人手不足問題,改善公私營平衡,確保公營醫療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滿足市民的醫療需求。

鄭志堅醫生於講座中提出多個改善公私營醫療失衡的方向。
鄭志堅醫生於講座中提出多個改善公私營醫療失衡的方向。
鄭志堅醫生亦於講座中提出多個完善引入創新藥物機制的方向。
鄭志堅醫生亦於講座中提出多個完善引入創新藥物機制的方向。

1條評論

  1. 建多些中產醫院是必就
    的、因為現代人好想有合理和理想休息的地方、而不是今天做多些治療又要付多幾多錢呢?常常跟著數真的好不安、而住在政府醫院好像受到好大恩惠、不是自己付的是公家錢待遇真的大有不同、我祈望快些興建多些用者自付合理價錢的醫院!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醫療進步-父親給我的啟示

我深信所有的專家醫護人員也是抱着良好的願景。衷心希望所有的醫療進步醫療改革不是以疾病為中心,而是以病人為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