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是本港婦女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每12位女性便有一人會患乳癌,而單在2019年便有逾四千七百宗新症,個案在十多年來一直有增無減,年紀愈大患乳癌的風險會愈高,但三、四十歲的乳癌患者也並不罕見。面對愈來愈多的乳癌及其他癌症個案,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天怡以開心見誠的對話,鼓勵病人不要放棄,更不應過分擔憂治療的副作用或年紀大等,窒礙尋求治療,因為只要病人走出第一步,醫生就可以在芸芸的抗癌治療中,揀選對病人最好的方案。
乳癌腫瘤特性各異 年齡非治療唯一考慮因素
跟一般癌症比較,乳癌患者傾向較年輕,30歲開始已經明顯上升,確診年齡中位數為58歲,比肺癌及腸癌等約70歲明顯較後生,幸而超過一半病人屬於第一期的早期癌症,而乳癌普查更令部分個案可以早至原位癌階段發現。
乳癌有不同的分類,而不同年齡患者的腫瘤亦有不同的特性,治療亦可能不一樣。張醫生指出,一般來說,年輕患者的腫瘤通常惡性較高,入侵性強,復發風險也較高,尤其是三陰性及分裂程度高的乳癌個案。至於年紀較大的病人,有可能因為她們不覺得需要定期檢查或沒注意身體狀況,以致很多時在較後期才發現患病。
她續稱,不同年齡人士的體質亦有別,故此即使乳癌的分期一樣,但較年長及長期病患的病人則可能要避免使用一些副作用太大的藥物,但她亦強調,年紀不是選擇治療的唯一考慮因素,而是會採用「共病指數值」(Co-morbidity index),整體評估病人的健康狀況,再按需要調校藥物及劑量,以在療效和副作用之間取得平衡。
乳癌治療推陳出新 延長病人存活期
早期乳癌可以手術切除根治,而較晚期或轉移性乳癌,就需要電療、化療、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等藥物。
張醫生以不同的癌症講解醫生有什麼「彈藥」可用,有時這些治療更可合併使用。例如最惡的三陰性乳癌,沒有標靶藥或荷爾蒙藥可用,主要是依靠化療及免疫治療,達到縮小腫瘤及阻截擴散的效果。如果是HER2型乳癌,針對性的標靶藥愈來愈多,由一線發展至五、六線部分,更有口服藥物選擇,都能幫助延長病人的存活期。
她又稱,超過七成乳癌個案屬於荷爾蒙陽性,除了荷爾蒙治療之外,也可使用CDK 4/6抑制劑、針對P13K基因突變的藥物等等。另方面,放射治療不斷改進,可更有效控制病情而副作用較少,尤其適合用於治療出現寡轉移的晚期乳癌,未來更有質子治療等選擇。
乳癌病人各有擔憂 醫生醫人也醫心
雖然醫生手上有很多彈藥,但不時也遇到一些年長的病人,因為自覺年紀大而不想辛苦,更不願成為子女的負擔,於是拒絕治療。這時她不會放棄,而是透過詳細解說鼓勵病人不要白白錯失醫好的機會,雖然過程中比較辛苦,但適當的治療可以令存活期有以年計的改進,副作用也利用輔助藥物有效處理。
實際上乳癌的治癒率相當高,病人的整體存活率超過八成,所以她會盡力向病人解釋,讓她們明白乳癌治療不只是治療病患,亦可緩解症狀,從而改善整體生活質素,減輕病人的家人和朋友的壓力。
張醫生明白治療選擇再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擔憂,例如有些病人害怕手術對外形的影響,有些則擔心復發或治療後遺症影響,就算是年輕及堅強的病人,也會有軟弱的時間,特別是治療中段出現的情緒起伏和副作用等,康復期間,病人都需要足夠的支援才能渡過。
作為醫生,需要時刻跟病人探討病情及治療的影響,找出病者的憂慮,然後建議合適的治療,並給予時間讓病人及其家人和朋友討論和安排,才能發揮治療的最大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