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癌症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放射治療,並不如大家俗稱電療般「電一電」般簡單。由醫生根據患者病情決定治療計劃後,需要醫學物理學家或放射治療師的精密及反覆計算,力求儀器可以做到預期效果的同時,又能盡量減少甚至避免副作用出現。在電腦、儀器及放射技術不斷進步下,放射治療正循高精準的方向急速發展,進一步提升對付腫瘤的效果。
放射治療種類繁多 可配合化療、標靶治療癌症
雖然被叫做電療,但放射治療其實不是用電去殺死腫瘤。而且放射治療有很多種,一般都是使用電離輻射,又可按照射的位置分為體內和體外、遠距離及近距離放療等,而使用的放射線亦有多種,如沿用已久的X光線、伽瑪射線以至質子治療等等。
仁安醫院仁安腫瘤服務總監兼總醫學物理學家鄭致遠博士表示,放射治療是一種利用帶有輻射的放射線去治療疾病的手段。在癌症治療上,放射線可以破壞癌細胞的染色體而令其死亡。除了治療癌症,良性的腦下垂體瘤、聽覺神經瘤或甲狀腺亢進等,都可能使用放射治療。
他稱,放射治療用於多種癌症,如肺癌、乳癌、肝癌、前列腺癌等等,而每年個案以千計的頭頸癌症,如本港常見的鼻咽癌,放療治療就更加是治療方案中的重要一環,因為頭頸有很多重要及不能切除的組織,所以放療配合化療及標靶藥治療是主流方案。
醫學物理學家精密計算 減放射治療副作用
病人未必知道,其實每當腫瘤科醫生作出診斷及決定治療方案後,便需要醫學物理學家或放射治療師進行反覆運算,以求盡可能達到醫生處方的劑量。同時,他們亦要管理及量度儀器和物質釋放的輻射量,確保用於治療的輻射物質不會對環境或人們造成危害。
鄭博士指出,除了腫瘤外,身體還有很多重要及正常組織,需要盡量避免受到放射線影響,例如口腔的唾液腺,若受到破壞可以損害患者的進食功能及口腔衞生,對生活質素影響很大,故此在正式治療前,需要不斷嘗試、修改和調校放射線的強度和角度,以取得最大療效的同時,又盡量控制治療造成的副作用。
他坦言,以往電腦運算速度慢,修改一次治療方案已經要數小時,一個治療方案就可能要一個星期才能敲定。現在的電腦運算速度提升,5至10分鐘便已見到模擬效果,故此容許專家進行更多運算,並只需一至兩日便可得到最佳的放射治療設計。
放射技術與時並進 治療效果更理想
除了電腦運算速度加快,強度調控 (IMRT)及立體定位(SBRT)等技術,亦令放療變得更加精準有效,也促使放療在近廿年出現爆炸式發展。
鄭博士說,初入行時放療多以兩至三個均勻強度的放射線進行治療,並以楔型濾板(Wedge)或蠟製補償器(Compensator)修改強度及範圍,再加上厚鉛塊去阻擋輻射影響重要的器官或組織。現在最新的強度調控就以多葉式準直儀(Multileaf Collimator)技術,利用細小葉片交錯開合時間調控每一射束的劑量分佈和強度,令輻射劑量均勻分布在腫瘤而減少正常組織的劑量。

他又謂,立體定位則可令放射線如射燈般聚焦在腫瘤位置,亦有助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傷害,並因為導航技術進步,即使治療前或治療期間發現治療位置出現偏差,現在也可以即時進行修改,精準的定位有助縮細放療的照射範圍,毋須如過往般大範圍照射以求「有殺錯無放過」。
種種技術的改進,令放療的效果更為理想,以前列腺癌為例,放療治療的療效甚至可與手術直接比較;又以肺癌為例子,適當使用放療去控制症狀,亦有助改善患者的生活質素。甚至可以單次或數次放療作為放射手術,對付難以開刀處理的病灶。
鄭博士笑言,放射的發展低沉了好一段時間,他更曾經以為放療會沒落,但實際上放療仍不斷發展,並相信放療會隨著電腦及其他科技進步而更進一步,在癌症治療中繼續扮演重要的角色。
人會患癌,動物亦然,但用於動物腫瘤的診治技術相當有限,令寵物主人十分徬徨。鄭博士正以自己的專業,協助籌建一間動物腫瘤中心,讓「主子」們都可以做各項掃描,如電腦掃描、正電子掃描等等,然後再選擇合適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