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疾病篩查】黃至生教授:篩查降低慢性病、癌症死亡率 倡醫療券加入「三高」紓緩醫療負擔

相關文章

黃至生醫生
黃至生醫生
黃至生醫生,香港中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其學術研究領域包括癌症預防及篩查。擔任多個政府及非牟利機構董事或榮譽顧問。黃醫生曾任香港政府食物及衛生局健康促進委員會委員暨小組聯席主席、醫療衞生研究基金評審撥款委員會主席、食物及衞生局研究局委員、香港基層醫療統籌署高血壓及糖尿病框架召集人、香港醫學雜誌總編輯等。 黃醫生義務工作的關懷對象包括長期病患者及本港與內地之弱勢社群。2009年獲「香港人道年獎」、台灣 「全球熱愛生命獎」,2012年當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2016年,獲香港護理專科學院頒授榮譽院士,2018年,獲美國心臟科學院、歐洲心臟學學院、及英國公共衛生學院分別頒授三個院士銜。2019年獲⸢北京協和醫學院⸥及⸢北京大學⸥公共衞生學院分別委任為兼任教授。

早在2004年,政府與醫護界合作推出首項疾病篩查,鼓勵25至64歲女士定期接受子宮頸癌篩查。近年相繼推出的大腸癌、乳癌等篩查,亦有助減低患癌死亡率。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黃至生教授指出,近10至15年,香港人比以往更意識到篩查能減輕患病風險,但仍因對篩查效用的成見、工作繁忙或患病風險低而抗拒篩查。

他冀政府加強公眾教育,同時將「三高」等常見病納入醫療券資助,完善基層醫療;他亦鼓勵市民積極參與,及早診斷及治療的同時,亦幫助紓緩公共醫療開支和負擔。

部分癌症能透過篩查及早發現 降低死亡率

現時本港推行的大型疾病篩查,涵蓋部分高風險的長期或嚴重疾病,包括大腸癌、子宮頸癌及乳癌。部分癌症的發展較慢,較容易透過篩查及早發現病症,對症下藥。至於肺癌、肝癌等發展速度較快,現時則未有廣泛篩查計劃。

疾病篩查屬於預防醫學,換言之,希望能預防疾病於未然。黃教授指,人的身體隨年紀漸長,好比一座日久失修的橋。當癌細胞在體內出現,就如鐵銹侵蝕著橋身,若不好好處理,橋終有斷裂一日。

黃教授指,以往患者大多發現癌症時已屬較晚期,不僅要承擔昂貴的醫療費用,癌症亦較難完全根治,以致存活率較低。篩查計劃有助癌症初發病時著手治療,讓患者減低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以大腸癌為例,若在照大腸鏡時及時發現瘜肉並移除,能減低變為癌症的風險。在大腸癌一期發現並作出治療,五年存活率可超過90%,但若在第四期才發現,不但要經歷手術、電療及化療,存活率更跌至11%。

黃教授續指,若一個人由50歲至75歲期間定期做大腸癌腸鏡篩查,患大腸癌的機會可大大降低60%;而定期做較簡便的大便試片篩查,死亡率亦可減低30%。

市民對篩查認知不足致參與度低

現時衞生署推行多個公私營協作計劃,由私家醫護為政府推出的癌症篩查或疫苖接種等提供服務。篩查計劃推陳出新,惟市民反應不算太熱烈。黃教授認為,這與華人文化有關。

西方國家早於上世紀80年代起開展疾病篩查,人們習慣定期進行疾病篩查。反觀華人社會或現今香港,不少人仍主觀認為既然沒有徵狀,為何好端端要進醫院做篩查,而且過程牽涉藥物注射、洗腸等程序,生怕會帶來其他創傷;另有些人會擔心若驗出陽性結果,會造成沉重的心理壓力。

惟黃教授持樂觀態度,認為市民對癌症認知度增加,加上政府透過電視宣傳教育,亦有助推動篩查計劃。他舉例指,隨乳癌成為本港女性頭號癌症,去年九月政府開展每兩年一次的乳癌篩查先導計劃,幫助女性及早發現病症。計劃推行約一個月後,已有900多名女士參與,反應令人鼓舞。

身體檢查應度身訂造 非越多越好  

定期做身體檢查與篩查有何不同?黃教授不建議「大包圍」針對各疾病做詳細檢查,「檢查唔係愈做得多愈好」。他續解釋,一些疾病篩查有可能出現假陽性,例如市面常見的癌症指數檢查,會受癌症以外的因素影響,例如肝腎功能失調亦有可能導致癌症指數飆升,為人們帶來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反之,篩查亦可能出現假陰性,令患者低估甚至誤判患病風險。

為確保篩查的有效性,及避免市民做了不必要的侵入性檢查,我們應跟從醫生的建議,按度身訂做的計劃做篩查。

冀完善基層醫療 籲市民積極配合:「再忙也要好好照顧身體」

俗稱「三高」的高血糖、高血脂及高血壓,是都市人的常見問題,有機會引致肥胖、冠心病,腎衰竭等長期嚴重疾病。團結香港基金與中大去年10月中,合作研究新心血管病風險篩查計劃,建議醫療券涵蓋資助45歲或以上市民,每年檢查血壓,及每三年到私營診所進行一次血糖和血脂檢查。

黃教授援引研究,指願意接受篩查的人士(83.7%)一般年紀較大,較大機會出現「三高」情況。而不願參加篩查計劃的人士多為男性、在職、高學歷人士,以及沒家族病史的人,他們一般對健康的意識較薄弱。

另外,林林總總的原因亦令人們對篩查有所保留,包括侵入性檢查帶來的痛楚和尷尬、害怕面對結果及質疑成效等。黃教授指出,預防醫學能有效減低患疾風險,篩查是其中一個具成本效益方法。不僅能減低不幸確診後的治療成本,亦能減輕常見疾病對社會在醫療公共開支及人手上的負擔。

黃教授明白市民會對篩查有迷思或憂慮,建議可以先諮詢診所醫生或病人互助組織等非政府機構的專業意見,或聽取社工及過來人分享經歷。他呼籲醫學界同行一起宣傳篩查計劃,並寄語香港人:「雖然好忙,但亦要留時間take care自己身體!」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由被判死無得食到頻頻外遊日食五餐 晚期大腸癌患者重...

醫學不斷進步,癌症亦由絕症變成可治的病症,例如患有晚期大腸癌的江女士,本來已被判「死刑」在寧養病房「等死」,最終在家人全力支持下找到一線生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