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長者患癌就不應積極治療?】拒用年齡限制癌症治療 醫生曾詠恆:個人化治療應照顧全人需要

相關文章

曾詠恆醫生
曾詠恆醫生
曾詠恆醫生為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曾醫生具備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英國倫敦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等專業資格。

年老是自然現象,尤其是香港作為世界長壽之都,八九十歲老友記為數不少。而隨著年紀增長,患上各種疾病以致癌症的機會也會愈來愈高,只是不少患者、家人甚至醫護人員或會抱著「盡量唔好搞」的心態,令年長癌症患者未有機會考慮積極接受各種全面的治療方案,為推動年長癌症患者可以老有所「醫」,一班有心的醫生及醫護人員在去年十一月「香港長者關懷月」成立「香港長者癌康學會」,藉以提升長者腫瘤學的服務水平,改變社會對「老」的看法以至看待。

人口老化 年長癌症患者有增無減

在2019年,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共錄得逾35000宗癌病新症,導致超過14800人死亡。對癌症而言,年齡是一個重要的風險因素,整體癌病患者的確診年齡中位數為66歲,而30歲以下的癌症發病率為每10萬人少於50宗,65歲或以上的則為每10萬人1000宗。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曾詠恆指出,癌細胞一般是由不正常細胞突變及增生所致,當人的壽命愈長,不正常的細胞出現變異的機會亦會愈高,故此長者患癌的機會一般比年輕人高。而人口趨向老化下,無論是整體癌症,抑或長者患癌或其他老人疾病的個案數字,都只會有增無減。

長者患癌就「無得搞」、「唔好搞」?

曾醫生指,過去處理長者患癌時,家人都認為「盡量唔好搞咁多嘢」,因不想父母或長輩太辛苦,甚至不想年長患者太清楚自己的病況,忽略了其實長者走入診症室時已「心裏有數」;另一方面,長者亦不想浪費金錢,即使「有得醫」也擔心會成為年輕一輩的負擔或治療副作用多。事實上,個別醫護人員亦會有類似的保守想法,以致未必會將個案轉介到腫瘤科跟進。

無可否認,長者因為衰老,身體的各項功能都有所下降,例如肌肉流失導致體力差,也可能因為人生由拼搏的輝煌時期轉到退休後的平淡,加上「空巢」狀態、社交減少,以致容易有抑鬱及認知障礙等問題相繼出現。

但長者患癌是否「無得搞」或「唔好搞」?曾醫生指出,現在的抗癌治療——包括手術、電療,以至藥物都大有進步,例如新的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又或口服藥物等等,其副作用都比舊式藥物少,而又更具療效。

癌症治療推陳出新 年齡不應再窒礙治療決定

曾醫生提及一名現時已屆九十歲的女病人,十年前確診早期乳癌,看過不同的醫生均著她不要治療,令她十分害怕,以為自己「無得醫」,但評估顯示,病人表現精靈亦很精神。最終病人完成治療,至今仍生存,「行得走得」。另一名伯伯因為肝臟及膝蓋肌肉有惡性腫瘤,原被建議截肢保命,但經詳細評估後,確定可以採用標靶藥物及免疫療法醫治肝癌,並用電療代替截肢。

曾醫生認為,這些個案反映了年齡不應該成為治療決定的障礙,更不應因為年紀大就不考慮積極治療。只要醫護人員對病人及腫瘤有足夠的認識,便可以因應病人個別需要及情況選擇及調校藥物、安排更頻密覆診等。故此,癌症治療不但要看癌症的基因特質,也要顧及不同群組,實行「個人化」及「精準」的治療方向。

治療需顧及全人需要 關顧長者身心社靈

曾醫生又稱,作為醫護人員,面對長者癌病個案時需要特別關注他們身、心、社、靈的需要、明白他們與年青患者之不同,例如對病情及治療的理解程度、身體狀況以至支援需要等等。治療目標亦要在延長壽命及保持生活質素之間取得適度的平衡。而透過詳細的「綜合性高齡評估CGA(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幫助制訂治療方案,尤其是一些因年老而衰弱的長者,或可藉改善營養和定期運動等提升體質後再作治療,反之若因為沒有評估和跟進而錯過治療便「很可惜」。

事實上,即使是同一種癌症,在不同年齡群組的表現和形態也可能有不同。曾醫生以她一向關注的女性頭號癌症──乳癌為例子,同樣是晚期癌症,患乳癌的長者身上腫瘤通常生長比較緩慢,故此存活率比起較年輕、更年期前發病的乳癌患者相對較高,所以更加要讓我們的長者朋友理解自己「老有所醫」的權利。

在日常的診症經驗中,曾醫生觀察到不少長者「不怕死但怕辛苦」,幸好新一代的藥物副作用也相對較少,大多有方法可以處理及紓緩,幫助他們維持不錯的生活質素。所以她鼓勵老友記切勿諱疾忌醫,縱使最終選擇不治療,也要保有自己的知情權和選擇權,經常保持自在開心。

跨專科會診及交流 望改變社會對年老看法

除了進行全面評估,以跨專科會診方式制訂治療方案雖然有利於長者癌症治療的全人照顧,但要實行並不容易。而曾醫生便與一班志同道合的同袍,包括腫瘤科、外科、老人科等的醫護人員成立「香港長者癌康學會」,並聯繫「國際長者腫瘤學會」的專家每月為本地個案進行綜合會診及交流。

曾醫生解說道,以「癌康」為學會的名字,意在表達鼓勵年者患者及家人以正面態度面對癌症的展望。學會原定在2019年11月香港敬老日40周年成立,但由於社會運動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最後決定於2021年11月2日成立。此決定背後亦有深層意義,一來香港每年11月第三個星期為敬老日,順理成章可視之為敬老月,而當日亦正好是諸靈日,用以紀念已故「生命師傅」老人科專科醫生胡興正醫生,以及另一位已故長者腫瘤學權威、美國City of Hope Medical Center 的專家暨「國際長者腫瘤學會」前任主席Dr. Arti Hurria。

曾醫生指出,「香港長者癌康學會」作為國際長者腫瘤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Geriatric Oncology, SIOG)的組織成員,目的不止於提升長者腫瘤學的診治及研究水平,亦希望改變社會對年老的看法以至看待。長者腫瘤學現時在香港仍屬初起步的概念,期望未來能透過更多的公眾教育吸引更多不同專業的人士關注及支持,提升癌症服務的質素。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致腫瘤科醫生的信

腫瘤科醫生不僅是一個醫生,更是一個心理輔導員和朋友。他們能夠理解病人的情況和需求,並給予他們最好的建議和支持。衷心感謝腫瘤科醫生的貢獻,並讚揚他們的勇氣和決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