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症,不只展示人的脆弱,也展現了人的不屈,短短時間科學家便研究出針對性的疫苗和藥物。其他疾病的治療發展實際上也遠超預期的迅速,例如治療癌症的藥物不斷推陳出新,可用藥物愈來愈多,新藥面世亦愈來愈快,尤其中國在創新藥物的研發十分蓬勃,且已有不少成果,勢將進佔全球藥劑業的重要一席。只是受限於本地藥物註冊制度,香港人要使用國家的創新藥物面對很多難關,但專家預期相關制度不出兩三年肯定會出現重大變化,讓病人可以從國家科研發展中得益。
內地藥物科研逐漸追上國際水平
專注臨床研究的腫瘤學專家陳林教授,形容癌症治療的發展快得「連醫生都要花很多時間去更新資訊」,而且是多元化方向進步,「以前主要是化療加少量標靶治療,到現在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個人化細胞療法等免疫治療,而標靶藥亦由針對單一靶點到對付多個靶點」。
在藥物高速進步的浪潮中,不得不提中國的角色,尤其是內地藥廠近幾年如雨後春筍,發展的勢頭銳不可當,成果亦逐漸顯現,也令國家科學研究由以往的不被重視,到成為全球注目的焦點。
陳教授經常與內地科研人員合作,亦有使用國家創新藥物的經驗。據他的親身經驗見到,內地藥物在臨床應用方面是「無問題」,與其他藥物沒有明顯差異,相關數據更非常透明化,同樣需在國際期刊發表並接受業界及公眾批判。他讚揚中國藥物科研的水準愈來愈高,逐漸追上國際水平,不止有很多新藥成果,思維和發展方式一點也不落後歐美,尤其是國家對藥物規管比想像中更為嚴謹,特別藥物定價方面,醫保制度成功令藥價大幅下降。
他估計,中國創新藥物在十年內將會進佔全球重要的位置,據他所知已有國產抗癌藥物向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申請正式註冊,成事便將會是一個國藥發展的里程碑。與此同時,他亦勸勉市民應深入認識國家的發展,摒除以往對「國產」的偏見,而作為醫生就要多向病人解釋。
受限香港藥物註冊 港病人未能受惠
只是國家研發的創新藥物,要引入香港一點也不容易,因為衞生署一直依賴外國認證,藥物得到兩個指定地區的註冊才能申請在港註冊,而中國沒有涵蓋其中,故此愈來愈多聲音垢病有關的制度。至於一橋相連的澳門已修例容許國家批准註冊的藥物入澳,例如用於大腸癌的標靶藥「呋喹替尼」(fruquintinib)最近便成為首隻在新例下獲准註冊的「國藥」。
對國家創新藥物潛力深具信心的陳教授則預期,在新冠疫情過後,藥物規管制度將會有大幅的變化,而過程中肯定會帶來陣痛,但最終都會令病人受惠於有更多治療選擇,而醫生的眼界及發展亦可以放得更大更遠。
醫生需緊貼藥物發展
正因為科研急速發展,癌症治療和預後可說是一日千里。陳教授直言,很多癌症的治療與以往截然不同,並笑言「沉睡了10年現在再醒返,會完全唔識醫人」,因為醫病不但要知道有哪些藥物可用,也要了解藥物的發展,加上實際經驗,才能靈活運用和配搭,為病人選擇最合適的治療。
他形容,在癌症治療上,醫生就像一艘輪船的船長,「船長駕駛輪船出海要有指南針,也要有地圖,更不能缺少經驗,而一位未出過海的船長無法預計天氣、海面變化,根本難以完成行程」,而醫生的角色亦然,除了參考如指南針和地圖的臨床指引和研究數據外,最終選擇哪種治療需要「靠經驗」,即使日後人工智能更廣泛使用,也無法取代醫生的角色。
抗癌藥推陳出新 病人更積極
治療選擇愈來愈多,醫生與病人的對話以致病人的決定都有根本性改變,例如以前晚期癌症病人聽到病情後,下一句已經問「我仲剩番幾多日子」,或者「我係咪要準備定身後事」,現在則會更積極行動,例如主動追問「醫生有無新藥啱我」、「我要用最好的藥」,因此陳教授見到,晚期癌症患者過去有三四成都會選擇不治療,現時則七八成人都會選擇治療。 或許癌症病人仍會想知道自己「仲有幾耐命」,陳教授則認為「生存期的實際意義可能相對較低」,因為不少病人對治療的反應超乎預期,就算晚期癌症仍能享有不短的壽命,縱使有些病人情況會急轉直下,生存期比預期更短,但最重要是鼓勵病人盡快接受治療,只要開始治療後見到反應,才能較清楚病情發展,因為「現在的治療帶來很多可能性,結局如何難以預料,而他作為醫生就會與病人抱著「摸著石頭過河」的概念,一起前行面對前方的不確定性,或許可以迎來令人驚喜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