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香港藥物研發】港大教授梁如鴻養斑馬魚助試藥 冀加速本地藥物科研發展

相關文章

梁如鴻醫生
梁如鴻醫生
梁如鴻醫生為血液及血液腫瘤科醫生。梁醫生具備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香港中文大學醫學科學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香港大學醫學博士、英國倫敦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英國格拉斯哥皇家醫學院內科榮授院士等專業資格。

醫藥研發由基礎到藥物面世,經歷不斷的嘗試和失敗,過程中更需要進行無數的實驗和測試。眾所周知,各種醫學實驗很多時都用小鼠作為「白老鼠」。多年來研究白血病的香港大學醫學院血液科講座教授梁如鴻卻引入斑馬魚做「白老鼠」,測試不同藥物對白血病的療效,並成功孕育具特定基因變異的斑馬魚,而未來他更希望這些小小的魚兒,不但可以加快血癌治療方案的研發,更將之推廣到其他疾病及癌症,令更多病人受惠。

自資「採購」斑馬魚作實驗用途

梁如鴻教授與斑馬魚的緣份,源於20多年前在美國進修時。當時美國已開始採用斑馬魚作為研究造血幹細胞的動物模型。他於2003年回港後,由於研究經費有限,只有自資到旺角金魚街「採購」實驗用的斑馬魚,又「設置」用紅A膠箱為骨幹的實驗室。後來研究初見成果,又獲得香港硏究資助局撥款,實驗室才慢慢發展起來。

目前,大學對實驗室的要求非常嚴格,不論對動物的來源、健康監察或研究員的安全都有很高要求,確保實驗符合動物倫理道德的標準。梁教授更強調,「斑馬魚都是脊椎動物,受大學的動物論理規範,每一條也要記錄和適當處置」。隨著香港科研的發展,現在醫學院其他學者亦開始轉用斑馬魚模型,研究其他基因疾病及癌病。而梁教授負責的實驗室亦由在港大醫學院內科部門的一角,到現在三個專門硏究斑馬魚的實驗室。

人類、斑馬魚基因有八成相似

在梁教授眼中,用斑馬魚做研究絶對是「快、靚、正」之選,用以作為研究各類疾病及癌症,大有可為,正有待科研界的發掘,且聽他娓娓道來。首先斑馬魚的繁殖力強大,「一星期可以生200條魚仔,小鼠就要四星期才生五至六隻」,數量多自然可以在短時間內做更多實驗,速度快之餘成本亦較低。其次是斑馬魚的生長周期短,「受精後48小時已經形成循環系統,有心臟和血流,5日已形成消化系統,3個月已是成年魚」,故此本來用小鼠做研究要五至六年才有結果,斑馬魚就只要兩三年便有結論。而且斑馬魚是體外受精,胚胎是透明的,可讓研究員毋須解剖或影像檢查便能透視其器官發育,十分簡單又方便。

此外,斑馬魚養殖所需的地方小,梁教授說,「一個魚缸可以養幾十條魚,但同等面積就只飼養到4、5隻小鼠」。

你可能覺得魚和人差很遠,但事實上人與魚的相似度遠超想像。「我們人類與斑馬魚的基因有八成相似,器官也很相似,而藥理反應、藥物代謝亦十分近似,所以可以透過量度斑馬魚的生理反應,預測基因變化或藥物對人的效果。」

期望斑馬魚加速癌症藥物研發

以血癌為例,每年全球有120萬人患上血癌,其中差不多三分二(約70萬人)不治。梁教授解釋:「白血病是血癌的一種,其種類有很多,亦與基因有很大關係,當中涉及至少廿多個基因,逾200多個組合。實際上白血病是多種不同的疾病,但以往一直是異病同醫,故此療效不理想。」現在他的團隊已發展出可以改變斑馬魚基因的技術,令牠們患上與人一樣的白血病,然後再觀察用藥後的反應,以確認藥物對人是否有效。目前已就其中兩項發明申請專利,為日後商業化作準備,希望可以向全球提供高質素的「白老鼠」。

梁教授期望斑馬魚不止取代小鼠作為動物模型,更可代替現時常用於測試藥效的細胞線(Cell-line)。他指出,細胞線通常是將病人身上的細胞在實驗室培殖出來,因培殖過程中可能出現基因變異,結果不適用於研究。另外,細胞線不能提供藥物代謝或毒性的資料。斑馬魚則絶對不會有這些問題。

他直言,過去白血病藥物發展速度慢,使用「快、靚、正」的斑馬魚,不但可以令速度加快,亦有助發掘其他藥物對白血病治療的潛力,未來更可能發展到將病人的癌細胞移植到斑馬魚,然後觀察癌細胞對藥物的反應,幫助病人找到最適合的藥物。

梁教授期待香港的科研人員可善用斑馬魚模型,更快研發出真正香港原創及製造的藥物,造福人群。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晚期大腸癌藥凱旋卻未能回歸香江 盼醫生支持指定用藥...

一種用於晚期大腸癌藥的新藥「呋喹替尼」,成功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審批上市,但這藥何時能惠及香港病人就仍是未知之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