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惠於推陳出新的創新藥物不斷湧現,近年癌症患者的存活期顯著延長,但現有藥物眾多,每年就有多達三、四十隻甚至更多的標靶及其他抗癌藥物面世,如何選擇合適藥物便成為控病的關鍵。以往會參考不同權威機構的臨床指引,亦依靠醫生的經驗,而現在則可以利用基因檢測,務求在最快的時間找出最具療效的治療方案,避免病情被耽誤甚至錯誤利用治療方案的情況。
藉基因檢測找出最合適標靶藥
基因檢測在癌症治療的角色愈來愈吃重,因為若病人找到合適的標靶藥或免疫藥,療效可以十分顯著。在香港城市大學及美國密蘇里州大學擔任客席教授及在亞太地區的大型次世代基因臨床測試中心工作的葉德俊博士,多年來見過不少藉基因檢測帶來幫助的例子。例如一名病人確診患有罕見難治的神經內分泌瘤,發現時已擴散至全身,並影響前列腺無法排尿,大腦轉移更有廿多點,神經受壓下要輪椅代步,明顯已是晚期癌症,即使用過放射治療和荷爾蒙藥物都沒大效用。幸好當時臨床腫瘤科醫生和病人也沒有放棄,進行基因檢測, 找到適合使用的一種標靶藥,用藥後兩星期腫瘤已開始縮小,八星期後腫瘤幾乎消失,恢復正常排尿及可以走路。當時病人對於療效亦十分驚訝,而且病情受控近幾個月,雖然最後還是病況復發,但已讓病人在離世前享有一段具質素的存活期。
基因測試尋找新靶點 以應用第二、三線藥物
一些標靶藥的療效對合適的病人很是顯著,但由於抗藥性的產生,藥效未必能維持很長時間便產生復發的情況。葉博士指出,一些因為表皮因子受體 (EGFR) 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病人,若利用標靶藥物治療後產生抗藥性而復發,便可再利用基因測試找到新產生的基因變異靶點,以便考慮第二線甚至三線藥物,使病情持續受控,令一些患有頭號癌症殺手──肺癌的晚期病人的存活率有顯著提升。一些針對 EGFR 基因變異的標靶藥是口服藥物,並不需要靜脈注射,方便病人服用。令一些病人在治療期間,雖然有少量副作用,但仍然可以如常工作和生活,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
一些沒有EGFR 基因突變的肺癌病人,如果找到如ALK、ROS1、MET、RET及NTRK 的融合基因,可以利用融合基因相關的標靶藥來進行治療,效果顯著,雖然遇上癌細胞轉移至腦和肝,亦可以令病情受控。如果連融合基因突變也沒有,還有免疫治療,幫助延長病人的存活期,但很多時還需要測試免疫藥物相關的MSI、MMR 及 TMB的基因指標,才不會錯用昂貴的免疫藥和延誤治療。
免走冤枉路 節省時間和金錢
另一宗病例就反映基因檢測除了幫助尋找藥物,亦可減少病人走冤枉路。一名年僅27歲的乳癌病人,試過傳統治療及乳癌標靶藥CDK4/6抑制劑,用藥後不只無效用,病情持續惡化,做檢測才發現原來病人帶有高度擴展的FGFR 基因,對CDK4/6抑制劑有抗藥性。這名乳癌病人若在早期進行測試,便毋須枉費時間和大量金錢用不合適的藥物,而檢測顯示她有另一種基因突變,可以適合使用另一種標靶藥作治療。
根據現有臨床指引,癌症治療是循步漸進式地先利用傳統治療,遇到治療無效, 病人復發時才使用新的標靶及免疫藥物,雖然最後利用精準治療,但遇見癌病擴散後的病人,很多時還是束手無策。葉博士引述加拿大一項研究的結果,一群癌症病人如進行基因檢測後,選擇適合的標靶藥以作治療,比較一群不做基因檢測便進行傳統治療的病人,治療效果提升多及一倍。展望將來,如果基因檢測可以在所有癌症病人早期確診時便進行,可以早點找到適合的靶藥和免疫藥,盡早進行治療,便可以大大提升病人的治療效果和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