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置換手術一直是公立醫院輪候時間最長的手術,據醫管局資料,截至本年3月,骨科輪候換膝關節個案共有32,925宗,病人一般需要輪候超過五年,受疫情影響,輪候時間一度延長。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香港港安)有鑑於病人若因延遲治療,令退化情況惡化,會增加手術困難和風險,故推出「關節置換手術」資助計劃,撥出100萬元資助,令60歲以上長者毋須經濟審查,經評估身體狀況後在短至一兩周內,以優惠價錢接受由骨科專科醫生進行的「關節置換手術」,大大改善活動能力,提升生活質素。
公院等六年未有回音
現年74歲的許太剛於上月在香港港安接受左膝全關節置換手術。她指出,她在公立醫院排期更換人工膝關節,但等了六年仍未有回音。她說:「公院醫生話一個膝頭起碼排期五年,加上疫情延長了輪候時間。左膝未做手術,兩年前右膝也痛起來,也開始排期了。」因為左右膝都痛,加上疫情,許太的活動範圍多數僅止於家居樓下散散步,近月因為膝頭痛楚難耐,已無法行太遠。「仔女見香港港安有資助計劃,提議我『早做早享受!』我都希望可以盡快做手術,康復後可以行街飲茶。疫情完結後,更可以飛去外地探仔女和孫兒!」
資助計畫不設經濟審查
「起初我擔心自己不合乎申請資格,但港安醫院醫生解釋得好詳盡,而且不設經濟審查,一個多星期便通知我申請獲批!」很多長者擔心術後傷口會痛,或出現腳腫等等,因而抗拒或一再拖延接受置換手術。不過,許太說,港安醫護很細心令她安心。「手術前,很多朋友說這是大手術,令我忐忑不安,這裏的醫護貼心周到,為我詳細解釋手術流程,令我很安心。手術大約一至兩個小時,安全性頗高。手術後,護士鼓勵我第二天下床走動,又細心地為我護理傷口,很快復原。」她指,港安醫護叮囑她勤做物理治療可加快康復,她笑說:「我很聽話,堅持每日出街散步一會,練腳力。」術後,許太腳部出現腫脹,但她明白這是手術後的正常反應,配合物理治療,她說不用一個月已消腫,相信康復後會比術前行得更順暢和舒適。
預留100萬資助長者 紓緩公院重壓
香港港安院長 / 行政總裁凌宏寶表示,明白疫情令不少手術等候時間更長,故此推出「關節置換手術」資助計劃,預留100萬元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資助,以盡快得到治療,並恢復健康和活力。
膝關節退化是長者常見病,另外,長者因跌倒或骨質疏鬆導致髖關節退化亦需要進行關節手術治療。香港港安骨科專科醫生指置換膝及髖人工關節手術科技成熟,絕大部分病人手術後可大大減少痛楚,生活質素亦有提升。很多長者復原後活動能力提升,可以與家人朋友食飯飲茶、行山,甚至重拾運動興趣。
關節退化嚴重引致O型腳
多數病人術後即日已可落床慢慢走動,醫生會觀察大概四天,如病人情況穩定便可回家療養。術後兩星期傷口應已痊癒,腫脹和瘀血會維持數周,但這是正常反應,只需按醫生指示護理傷口,大部分病人可於三個月內正常活動。此外,物理治療非常重要,病人可於手術後中後期集中訓練腳部耐力、活動能力等,盡快融入正常生活。
不少長者因害怕手術而卻步,醫生建議病人應在醫生評估下於適當時候盡快接受手術。因為不少長者膝關節退化會出現O形腳,如延遲治療,退化嚴重,會加大手術困難和風險。而且,如腳部變形或勞損嚴重,手術需要特別處理。相反,如病人於適當時候盡早做手術,復原能力及滿意度都會較好,雙腳變形的情況亦相對容易處理,手術亦相對簡單。
有病人問及手術應單隻腳做,還是兩隻腳同時進行。醫生認為病人應諮詢醫生並於術前做好身體檢查,評估是否能承受兩隻腳同時做手術。一般情況下,單腳接受手術後,亦有助改善另一隻腳。
BOX:「關節置換手術」資助計劃
香港港安資助單膝或單側髖關節更換手術和住院相關費用,申請人毋須通過經濟審查,參與醫生會減收部份醫生費,而申請人亦需要負擔部份費用。 如屬緊急情況,可獲優先處理。
扣除資助後費用
-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單膝): HK$116,000(原價:$150,000)
- 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單側):HK$119,000(原價:$150,000)
申請人基本要求
- 年滿 60 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
- 經醫生確診患有嚴重膝/髖關節退化,並已影響日常生活
- 身體狀況穩定(如長期服用藥物,須提供病歷報告)
- 已加入香港政府「醫健通」計劃
計劃詳情:https://www.hkah.org.hk/tc/promotions/joint-replacement-operation-subsidy-scheme
電話:3651 8873
*計劃包括醫院指定骨科醫生手術費、巡房費、出院後首次覆診費;指定麻醉科醫生費;手術室基本費用、儀器設備費、消耗品/物料費、人工關節收費、標準房間住宿收費(5日4夜)、4次住院期間的物理治療費用、基本護理及藥物費用、必要及相關診斷,包括化驗和影像診斷。如有需要,骨科醫生可以提供轉介信,讓病人到公立醫院繼續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