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考獲3個專科資格 雷諾信:冀能為消化道癌症病人提供一條龍服務 免病人做「人球」

相關文章

雷諾信醫生
雷諾信醫生
雷諾信醫生在2010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大學期間成績優異並獲得多項獎學金。其後於威爾斯親王醫院接受腸胃及肝科專科訓練,在2016年取得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資格。之後亦屢獲殊榮,包括在內科專科考試中獲得最高分數,亞太消化醫學週青年研究獎第二名,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傑出青年院士,香港醫學雜誌最佳原作論文獎等。他在2019年更成為首位何鴻燊博士學者遠赴英國牛津大學就精準醫學進行深造。雷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消化道腫瘤,內鏡技術及腸道微生物群的調節。他現在任職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也是香港肝病學會名譽司庫和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的社交媒體編輯。

入讀醫科不容易,畢業後考取專科資格更加是艱巨的任務和挑戰,而雷諾信醫生取得內科專科醫生資格並完成腸胃科專科培訓後,竟然再次投入「水深火熱」的專科訓練之中,花了兩年時間獲得內科腫瘤科專科資格。推動他持續進修的,不止是對知識的渴求,更加是源於關懷病人的一顆仁心,因為他希望能夠由診斷到治療可以「一條龍」,避免病人成為在不同專科之間來來回回的人球。

癌症治療牽涉眾多範疇 病人需遊走各專科

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雷諾信醫生是少有考獲3個專科資格(triple board accredited)的醫生,分別是腸胃肝臟科、內科及內科腫瘤科。

為何要修讀多個專科?雷醫生憶述,腸胃肝臟科每天也為很多病人做腸胃內窺鏡,發現不少的癌病個案,正因為經常也接觸到癌症病人,見到很多病人實在非常不幸,部分可能只是二、三十歲,卻已是晚期癌症,需要轉介腫瘤科跟進。

他直言,癌症患者不只擔憂治療的,對其整個人生觀也是重大的打擊,有些不幸的病人無法以手術切除癌症,但轉介去其他專科的病人,後來可能因為膽管閉塞或其他併發症又要做內窺鏡手術,期間病人就似人球般在不同的專科游走,若「個個(專科)只顧自己的環節」,病人就更加不知所措,故此「在可以的情況下,我想先向病人解釋,讓他們有更多心理準備,才轉到其他專科」。這些都成為驅使他學習更多癌症知識的動力。

加深認識腸胃癌症 緊貼新藥發展

消化道癌症在香港很常見,每10個癌病新症就有3個是消化道症,如胃癌、腸癌、肝癌及食道癌等,尤其是雷醫生參與的研究更顯示大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惟目前沒有特定的腸胃癌分科,雷醫生最初計劃到腫瘤科實習數個月,但後來仔細思量,覺得「一是不學,要學就要認真地學」,了解全部的來龍去脈,於是他選擇再次投入水深火熱的專科培訓。

兩年在內科腫瘤科,不但讓雷醫生更全面認識腸胃癌症,對其他癌症、以致整個病人治療,都有更深入的認知,嶄新而發展迅速的癌症治療更令他感覺「好震撼」。他說,由十幾年前主要用化療,到現在有各種療法可用,新藥面世的速度令人驚嘆,「以前醫生是根據臨床指引用藥,但腫瘤科藥物發展太快了,我開始腫瘤科培訓時使用的指引,兩年後畢業時已經面目全非」。

他從中更加明白到,醫生的角色不單只為病人選擇適合的治療,就算是末期癌症病人其實也希望得到支持及幫助,故此作為醫生需要與病人有更多時間進行諮詢和溝通,令病人更加理解自己的病況和治療選擇,有助減少他們的不安恐懼。

地區性研究助選擇更合適癌症藥物

正因為藥物發展快速,新藥愈來愈多,也為癌症治療帶來新的局面。雷醫生表示,更多標靶藥面世令「精準治療」可以實現,醫生可以因應基因檢測結果,配對最合適的藥物,令治療更趨向「個人化」,但醫生不只需要了解新的治療選擇,同時也不能忽視病人的需要,因為部分病人比起存活率等因素,可能更顧慮藥物的副作用,有時只要有機會帶來幫助而過程又不太辛苦,「愈少副作用便最好」,病人都會願意使用。

治療選擇愈來愈多,亦令病人的壽命大為延長。雷醫生以大腸癌為例,過去晚期病人可能只有一年半載的存活期,但現在有多元團隊會診,用上綜合化療、不同的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及其他標靶藥,「每隻藥有些效用,積少成多,加起來在某一些群組就可以令存活期中位數延長至三年以上」。

他又認為,藥物於本地的臨床數據十分重要,原因是大多數藥物臨床研究均在外國進行,大家的種族以致基因等可能有差異,結果未必能夠引伸或適用於本地人口,導致一些在外國療效顯著的藥物,用於本地病人身上時效果不似預期,或有不同的藥物副作用。而地區性研究就可以比醫生更多參考數據,選擇藥物時更有依據,對病人也是好事。

修讀內科腫瘤科讓雷醫生對癌症有更多的了解,目前仍在腸胃及肝臟科工作,而他的心願是利用自己多專科的知識令病人的照顧可以「好啲」,最理想是可以由診斷治療到舒缓都可以「一條龍」跟進,毋須病人拿著四、五張覆診紙分別到不同的地方看病。同時,他亦期望將來「消化道癌症」可以在香港以至亞太地區成為一個專門的分科,為病人提供更適切全面的照顧。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細胞治療】CAR-T治療漸趨普及 陳志峰教授:需...

細胞治療利用基因編輯精準治療遺傳病及癌症等疾病,治療個人化,變化既大亦快,港大臨床臨床教授陳志峰認為,社會應盡早應對及加快註冊審批,讓病人及早受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