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不少公立醫院人手都轉投私人市場,就好像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呂卓如,入行20年後離開原來崗位,接受全新的挑戰,在不同的環境行醫治病,最大的期盼是有更多時間和空間,可以細心為病人講解病情及治療選項,而自己亦可以學習及掌握醫學的新進展,以便重拾做醫生的初心──幫助病人。
毋忘做醫生初衷 望伴病人走最後一段路
受父親影響,呂醫生自小立志做醫生,亦一直朝著這方向努力,即使因為舉家移民而放棄習醫,在外地大學畢業後仍難忘做醫生的初衷,於是再次一次投考港大醫學院,最後如願成為一名醫生,而且選擇了處理癌症的腫瘤科。
「當年實習時,腫瘤科被公認為比較『灰』的專科,行過病房都覺得死氣沉沉,但我的信仰令我想陪伴一班似乎沒有太多希望的病人走完最後一段路,所以選擇了這一科。」同屆逾170位畢業同學之中,連同呂醫生加起來也只有三人投入腫瘤科的專科培訓之中。
難忘好友患病 樂見腫瘤科新景象
治療過不少的病人,呂醫生最難忘是一名好友患病,縱使癌症個案有增無減,幾乎總有一個(病人)在身邊,仍無法輕鬆面對熟人患病。「那時在瑪麗醫院工作,突然遇到一名自小認識的教會姊妹,才知道她患有晚期肺癌,接受放射治療、化療及手術等治療。」她說,好友後來出現腦轉移,幸好可用手術及放療控制,到現在她更有了自己的家庭,兩人亦經常見面,「可以說是神蹟」。
神蹟可能不常見,但多年後的今日,呂醫生指本來頗灰暗的腫瘤科早已是另一番景象,「以前治療選擇很少,出現腦轉移基本已打定輸數……但現在每年都有很多新藥,不只有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舊有的放射治療亦有很大轉變,療效大大提高」。
新藥選擇多 需平衡現實與病人期望
她坦言,新式治療的發展速度連臨床指引也「改唔切」,這時就更需要醫生的角色,為病人選取合適的治療,例如有些藥物在統計學上有效用,但實際用於病人的效果則難料,故此醫生不能只看研究數據,也要分析真實使用的情況,才能更加精準地為病人選擇治療。
只是治療選擇愈多,也為病人帶來另一種壓力,而作為醫生,呂醫生就認為要平衡治療的現實與病人的期望,她採取的原則是若藥價合理並且具有療效,便會建議病人使用,對於一些非常昂貴但已知不能帶來太大幫助的選項,則未必鼓勵病人窮盡家財去試。
病人多、診症時間短 反思做醫生初心
醫學的發展,加上公立醫院的諸多限制,例如醫護人手短缺、手續繁多及官僚制度等等,令部分病人或因此未能準時接受治療,對病情控制也有或多或少的影響,而這種「工廠式」的流水作業,令呂醫生反思自己做醫生的初心。
「每個病人的診症時間只有很短,因為病人數目實在太多,又不希望他們等得太耐,但其實病人有很多問題想問,奈何等候診症的人很多,醫生也只好快速看完一個再看下一個症。」呂醫生嘆謂,這種「返工放工」的因循生活,令她每日回家已覺得筋疲力竭,更遑論吸收新的知識,偏偏腫瘤科不斷有大量新的研究和數據面世,「每類癌症都有很多新資訊」,她於是自問:「無法好好鑽研新知,又如何能幫助病人?」
於是,在公立醫院工作廿年後,呂醫生現在轉為私人執業,未來的路途是如何仍是未知之數,但她仍勇於迎接新挑戰,並希望能夠有更多空間和時間,學習最新的醫學知識和治療發展,才能貫切初心,幫助病人。
或許不是每一位病人也可以得到神蹟的效果,但秉持初心的呂醫生,仍感恩可以成為病人在苦路上的同路人,沿途陪伴在側,令他們直至最後都能得到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