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細胞基因的病變,癌細胞不受控制地生長、侵佔附近組織及擴散到其他器官,癌細胞分裂後透過DNA把這些細胞侵略性特徵遺傳去新一代的癌細胞,然後再繼續代代相傳和演變。
設立臨時藥物註冊制度 加快引入新藥
靶向藥物治療的基石是設計一些藥物專門針對這些相對持續的癌病基因變化而產生的癌細胞生物標記,從而消滅癌細胞或壓抑它們的生長,所以對正常細胞所產生的副作用相對較低。
靶向藥物治療日新月異,可惜目前香港審批藥物註冊緩慢,已經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註冊的癌症藥物,平均需要超過五至十年才能被政府納入藥物安全網及獲得資助。
建議政府不要忽視延遲引進藥物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應該設立臨時藥物註冊制度(provisional registration),把已獲歐美或內地批准使用的藥物列入臨時註冊藥物名單,盡快加入醫管局的藥物名冊及撒瑪利亞基金或關愛基金的安全網,當然也要繼續監察藥物在本港使用時的安全性及效能,然後才給予正式註冊。
參考歐美國家做法 搜集本地流行病學數據
癌變(carcinogenesis)是一個緩慢的多步驟(multistep)過程,從原位癌(pre-invasive cancer)到早期癌症 (early cancer),再到晚期癌症(late cancer),通常需時數年甚至數十年。
早期癌病的治癒率超過九成,對於一些常見的癌症類型,如宮頸癌、結直腸癌、肺癌和乳腺癌,臨床試驗表明篩查確實可以挽救生命。很可惜,香港政府推出的癌症篩查計劃比起歐美至少滯後10-30年。建議政府先參考歐美國家的篩查方法,先行推出相關的癌症篩查計劃,然後再在計劃進行中,搜集本地的流行病學數據(epidemiology data)、真實數據 (real life data)及篩查成效,再定時檢討及修正。
延遲實施篩查的機會成本是非常巨大的,粗略估計,每一年的延遲會導致每年多一千個香港人死於癌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