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病人都希望遇上好醫生,希望看過醫生後便可以藥到病除,但面對如癌症的頑疾,醫術再高明的醫生,有時也會束手無策。行醫近40年的臨床腫瘤專科鄺維基醫生坦言,正因為治療結果未必盡如人意,所以對病人更要用「心」。透過溝通建立互信及尊重病人的意願,幫助病人選擇合適的治療,這樣才能陪伴病人渡過漫長的抗病過程。而他亦從病人的抗癌經歷中學懂「放手」, 學習活在當下,享受生命的多姿多彩。
從病人抗癌過程感受行醫意義
雖然多年來鄺醫生診治過無數病人,但當中有些個案卻令他印象深刻。「不少骨癌病人確診時十分年輕,其中有位病人本來是運動健將,前途一片光明,不過突然患病,既要做手術又要做化療,但他都勇於面對,過程中亦見到他很努力去適應生活,絕對不會放軟手腳。」鄺醫生說:「看到這些病人奮鬥的模樣,我更感到行醫的意義重大。」
其實,鄺醫生本來想投身放射診斷學,後來卻在因緣際會下轉投臨床腫瘤科(放射治療),「當時治療癌症的用藥選擇有限,初時以為沒什麼發展」,但逐漸發現原來這個專科十分有趣,「相比其他專科,跟進病人的時間較長,有很多的互動」。到近年癌症治療有很大的進步,不只是藥物推陳出新,放射治療及檢查技術亦一日千里,配合團隊合作,「可以很實在地幫助病人」,工作的滿足感也自然更高。
用「心」 溝通 打開病人心窗
與病人的接觸亦令鄺醫生感悟,在長期的治療及跟進過程之中,醫生與病人的溝通和信任十分重要,「醫生診症治病,一定要用『心』,因為我們面對的並非病患,而是一名患病的人,所以『心』很重要。醫生需要得到病人的信任,才能陪伴病人渡過這個困難時期。」

鄺醫生認為,要與病人建立信任,醫生需讓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以及清楚治療的目標是根治為本還是緩解為要。而他就會用自己的經驗,根據病人的背景和接受程度,詳細講解病患的真實情況、預期發展及可用的治療選項,然後幫助病人選擇合適的方案。
「醫生有責任亦有需要打開病人的心窗,了解他們的需要,但就不能幫他們作出決定,因為選擇治療涉及一些難以扭轉的個人觀念和考慮。作為醫生應該盡力理解和尊重其想法,而不是埋怨病人不聽話。」他以一名喉癌病人為例子,這名病人堅拒接受可以達到根治效果的手術治療,起初醫生可能會「忟」病人不選擇最好的治療,但經了解後發現病人原來是一名靠聲音叫賣的販商,若做手術便無法繼續工作,家庭經濟亦會出大問題,最後因為這個原因而寧願選擇成功率略低的放射治療。
成立學會 提升公眾對泌尿癌症認知
除了對病人用「心」,鄺醫生亦嘗試循其他層面幫助病人。例如以往任職公立醫院時,他曾協助病人成立全港首個鼻咽癌病人互助組織,現在則與其他同儕成立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Hong Kong Society of Uro-Oncology)。
鄺醫生解釋,泌尿腫瘤個案為數不少,例如個案數量最多的前列腺癌,重要性不比乳癌低,而睪丸癌更是可以治好的癌症,還有腎癌及膀胱癌等,很多時都被忽略,所以他在公立醫院工作時已專注處理泌尿腫瘤。到後來成立學會,則希望促進本地及區內醫生的聯繫和合作,交流經驗及治療方法,同時亦舉辦活動提高公眾對泌尿癌症的認知。
鄺醫生之所以致力教育病人及公眾建立對癌症正確的認識,是因為他不想看到病人因為錯誤的認知而「走歪路」,令本來可以醫好的病患白白錯失治癒的機會,又或因為家人或朋友的阻撓而不能獲得最適切的治療,落得令人遺憾的結局。
從病人身上學習 生命重質不重量
病人固然感激醫生的用心,而鄺醫生也從病人身上獲益良多。「臨床上見過各種病人,年輕的、年長的,來自不同的階層,生活方式各異,對患病的反應亦不一樣。即使抗病成功,他們的人生步伐以至對生命的看法亦會有改變……形形式式的經歷讓我學會了做人要看開、要懂得放手,人也不再過於執著,尤其不會著重追求物質、金錢或地位,反而是希望生命可以多姿多彩,盡量享受及利用寶貴的時間。」
行醫多年,問到鄺醫生有何防癌心得和建議,「我覺得最重要是生活要平衡,飲食也要均衡,並要保持心境開朗。」他亦鼓勵市民按建議進行具科學實證的癌症篩查,以及早發現病患。即使不幸患病,也希望病人能積極面對,保持正面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