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希望由開始陪伴病人到最後一刻 林河清醫生:花多點時間建立醫患關係很值得

相關文章

林河清醫生
林河清醫生
林河清醫生為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林醫生具備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香港大學醫療科學碩士、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香港大學分子及診斷病理學深造文憑、香港中文大學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學士後文憑等專業資格。

癌症尤其是晚期個案,可能仍未能完全根治,但在科技不斷進步的今日,癌症治療已經愈來愈有效,不但可以幫助病人延長壽命,甚至長時間與癌共存,過程中除了家人朋友的支持,醫護人員悉心的照料亦不可或缺。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林河清很想由始至終,一路陪伴病人走完這段崎嶇難行的治療旅途,所以希望有更多的時間,與病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幫助他們面對病患帶來的身心影響。

離開公院為專注臨床工作 尋回做醫生初心

在2008年畢業的林醫生,一直都以內科為「目標」,而最初心儀的專科就是心臟科,只是原來「心臟問題可以好急」,與本身愛靜、愛思考的性格合不來,最終遇上腫瘤科因離職潮而有空缺,於是成為抗癌的生力軍,並笑言多年的經歷證明自己「無揀錯」。

不過,一直在公立醫院工作的林醫生,最近亦成為「離職」的一份子,轉為私人執業。他說,離職是想找回做醫生的初心——專注臨床工作,並希望自己作為腫瘤科醫生,可以由病人確診患癌的一刻開始,陪伴在旁,直至最後。

「公立醫院的病人實在太多,服務比較工廠式,病人每次覆診所見的醫生都可能不同,這實在不是我理想的醫療服務形式。」另方面,林醫生已做到一定資歷,但升遷只會令見病人的時間更少,因為「職級愈高就需要處理更多行政及文書工作,與病人的距離反而愈來愈遠,跟我做醫生是想幫人的目的背道而馳,所以爭扎良久後終於遞出辭職信。」

足夠時間溝通 方能建立良好醫患關係

簡單來說,離開的主因是「時間」,所指的時間並非林醫生想有更有私人時間,而是想將所有時間也投放在病人身上。

「我真的想將所有時間都放在病人身上,與病人有多些時間相處,不止討論病情或生理問題,也想了解他們心理方面的情況,有時可能提點一下飲食,又或鼓勵他們多外出及曬太陽,只是幾句說話,病人可能已覺獲得幫忙。」他不諱言,在公院診症,對病人解釋了病情和治療後便要完結,想多說幾句都難,因為「我多花五分鐘看這個病人,下一個病人便會少五分鐘」,故此每次診症一來便要直入正題,沒有空間談論其他。

看重「時間」的原因,是林醫生覺得癌症治療是一個漫長的旅程。他稱:「現在治療進步很多,早期癌症有根治的機會,即使晚期癌症都可能存活數以年計,對病人及其家人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和負擔。而要令這個旅程更順暢及愉快,就需要足夠的溝通和對話,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才可令病人對醫生及治療有信心。」

突破公院制肘 為病人制定合適治療方案

「時間」之外,林醫生也看到公立醫院的治療模式是以團隊為本(Medical team based),由整個團隊去處理個案,好處是互相協助和合作,但有時也會變成一種制肘,「有時要引入改變並不容易,例如有些新藥或療法似乎很有效,惟未必每個成員都接受,加上其他限制,好像有些新藥臨床效用良好但未納入藥物名冊,便無法處方予病人使用,令林醫生十分無奈,心情也難免沮喪。

私人執業後,限制少了,重回初心的目標能否達到?林醫生坦言暫時仍在適應及學習階段,因為公院與私家是截然不同的環境,但他會盡力重拾初心,幫助病人取得「啱啱好」的治療,因應病況制訂合適的治療方案,平衡治療的效用、副作用及成本,而不應也不能因為有錢或有資源便做過多的處理,亦對病人並無好處。

致力培訓年輕醫生 減輕公營醫療壓力

雖然已離開公營醫療體系,但林醫生仍然關心舊昔的同僚和病人,故此他保留榮譽醫生資格,繼續為公營醫院的病人服務,以及培訓年輕醫生,避免服務出現斷層,同時亦覺得需要採取措施解決目前的困境,因為近年癌症治療不斷進步,病人的存活期亦愈來愈長,同時也加重了公立醫院的壓力。

「過去癌症病人可能覆診幾次便告『消失』,現在則長時間回診,服務需求自然有增無減。」林醫生指出,約三成在公院掛號的癌症病人,屬於病情已經受到控制的癌症康復者(Survivor),仍需定期監察,若能由基層醫生接手跟進,便可以騰出專科人手,處理需要接受治療(active treatment)的病人,有助減輕醫療系統的壓力,也能縮短病人的輪候時間。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晚期大腸癌藥凱旋卻未能回歸香江 盼醫生支持指定用藥...

一種用於晚期大腸癌藥的新藥「呋喹替尼」,成功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審批上市,但這藥何時能惠及香港病人就仍是未知之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