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調查指近半長者誤解曾確診便無需接種疫苗 胸肺醫學界促長者盡快接種新冠及流感疫苗

相關文章

香港自2021年2月開始為市民接種新冠疫苗,是全球較早打針的地方之一,但屬高危一族的長者接種率卻未如理想,長者接種率較其他國家例如日本和新加坡的為低。為探究箇中原因,香港胸肺基金會、香港胸肺學會以及美國胸肺學院(港澳分會)今年10月17日至11月11日期間,線上線下進行了「長者對接種新冠肺炎疫苗之認知及取向」問卷調查,成功訪問了1,027名60歲以上長者,有以下主要發現:

長者接種率未如理想

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何重文醫生表示,逾千名受訪者中,89.6%接種了三針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四針的僅佔整體29.5%,雖然數字分別較政府的77%及15%高,但情況仍未如理想,比較其他先進地方,長者疫苗接種率仍然偏低。例如新加坡打了三針或以上的長者超過90%,第四針加強劑的約70%;日本及英國的長者,整體接種率亦超過九成。

本港新冠肺炎超過95%死亡個案為60歲或以上長者。統計顯示,長者接種三針疫苗和沒有接種疫苗的新冠整體死亡率,因為不同年齡相差9.5至35倍,打了四針和沒有接種疫苗的死亡率相距更大。以新加坡為例,直至11月9日為止,545萬人口的新加坡整體感染人數是213萬,整體死亡人數是1,691,遠低於香港,這與高接種率有密切關係。

拒打針隱蔽長者難接觸 須加強宣傳

問卷調查的受訪者中,接種率較政府官方數字高,但一針未打的長者仍達19人,約2%。而根據政府數字,真實比例高達15%!這個現象反映是次透過地區組織、區議員、前線社工和長者中心等接觸到的,均為社交較活躍的長者,多數會達到安心出行的要求,但打針意欲低的,正是較少社交的隱蔽長者,難以接觸,這正是最需要加強宣傳的一群。

長者對新冠及疫苗有誤解

香港胸肺學會秘書羅偉霖醫生指出,調查發現,不少長者對新冠疫苗有錯誤認知,18.8%未打齊三針的受訪長者,擔心疫苗安全性和副作用;46.2%未打齊三針的受訪者,誤以為曾經確診新冠肺炎,不用再打針。另有近四成未打第四針的受訪者指出,這是因為疫苗通行證未有要求,其實衞生署及世衞都提醒,長者是高危族,應打足四針,加強保護;即使曾經中招,長者康復者若只曾打一針,康復後應打兩針,曾打兩針者,康復後也要打多一針。

另外,有兩成受訪者表示,正在等待第二代新冠疫苗;羅醫生表示,政府剛公布,二價疫苗最快本月底到港,目標12月開打,各位不用再等待,盡快預約打針。聖誕將至,農歷新年又在明年一月下旬,加上今年冬天,新冠肺炎及流感有機會同時夾擊,長者無論留港與親友聚會,或出外旅遊,都需要加強疫苗保護。

對疫苗副作用的認知  有不少謬誤

調查又發現,受訪者對疫苗副作用的認知有不少謬誤,可能導致他們對打針遲疑,分別有11.4%及14%受訪者誤以為,心悸及過敏反應是常見副作用,其實只有0.1至1%打科興疫苗的人會出現過敏反應,復必泰則罕見。7.6%受訪者誤以為面癱也屬常見副作用,其實打針後出現面癱發生率少於0.01%,心悸 (心肌炎病徵)更屬非常罕見,少於萬分之一。3.6%受訪者更把「失去味覺」這新冠病徵當作常見副作用。此外,33.6%受訪者誤以為新冠傳染力雖高,出現重症和死亡風險低;這是危險的謬誤,因為未接種疫苗的長者,感染新冠後的住院及死亡率仍然高企。

對於新冠口服藥,23.7%人誤以為只有嚴重個案才需服用。據現時用藥指引,新冠口服藥是在發病初期服用才有效,研究顯示,它可減低重症風險50至60%。如果待病情惡化才服用,已錯過最佳時機,例如需要用氧氣,口服藥作用不大,醫生會處方其他治療。22.3%受訪者誤以為「有長期病患人士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副作用的機會較高」,這是完全沒有科學根據。

現已有足夠數據證明疫苗是安全,大部份新冠疫苗的副作用,都是輕微和短暫,長者不應因為擔心而不打針,有任何疑問應向醫生查詢。

只有七成受訪長者會打流感針

衞生署及世衞均特別提醒,冬天是傳統流感高峰期,惟是次調查發現只有七成受訪者稱會打流感疫苗,比例雖較過往長者流感針接種率約四至五成為高,但過去兩年,巿民採取戴口罩及勤洗手等防疫措施,令流感感染率大降,代表對流感的免疫力亦同時下降,造成流感爆發風險。長者要慎防流感和新冠肺炎夾擊,除接種滿四針新冠疫苗外,亦應盡快接種流感疫苗。

呼吸科病人 慎防感染新冠肺炎

美國胸肺學院(港澳分會)會長林偉奇醫生表示,受訪者中有31位長者患有呼吸科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支氣管擴張等,他們接種滿四針的比率有25%,連同已打三針的康復者,即患有胸肺科疾病的受訪者有51.6%,即一半人有三針以上保護,但這個數字仍未如理想。除了流感,冬季也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哮喘等呼吸科疾病的發病高危季節,根據《刺針》雜誌於去年3月在EClinicalMedicine刊登的一份大型綜合研究,慢阻肺病患者若感染新冠肺炎,入院的機會率,較非慢阻肺病患者高三倍多,需深切治療的機率是非慢阻肺病患者的一倍多,死亡率是非慢阻肺患者的兩倍多。權威期刊《刺針呼吸醫學》有關哮喘的研究亦指出,需使用多種藥物控制病情、並因感染新冠肺炎入院的哮喘患者,及哮喘病情控制得不好,曾因哮喘發作,而於兩年內需要服用口服式類固醇多於一次療程的哮喘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的死亡風險會較高。患有呼吸科疾病的長者,應盡快打齊四針,以獲足夠保護。

活躍長者 和死神擦身而過 

現年67歲的林先生以往龍精虎猛,最愛玩滑翔傘,到南非旅遊看動物大遷徙。他在2020年12月不幸確診新冠肺炎,和死神擦身而過。當時,香港仍未有疫苗接種,在沒有任何抗體保護下,其病情迅速惡化,由咳第一聲到血含氧量不足、嚴重肺炎要入ICU ,前後只是五天。當時是疫情爆發初期,醫生以抗生素及類固醇等為其治療,在插喉邊緣徘徊。他擔心插喉會更接近死亡,積極遵照醫生指示,維持趴下姿勢,幸好在深切治療病房和死神搏鬥一個月後,踏出鬼門關,轉回普通病房,再轉到康復病房,前後留院三個多月。

檢回一命的林先生出院後要面對的是身體機能大幅倒退。體重由中招前160磅大減50磅,出院時要使用氧氣機,要坐輪椅用拐杖,需要旁人摻扶才能走路。他坦言,對於大小二便也要別人幫忙,情緒低落到想過輕生,幸得病房護士關懷,親切地與他聊天開解,才打消念頭,到後來在復康醫院接受胸肺復康治療,勤做運動鍛鍊心肺功能的他大有進步,經過一年多時間已經可以甩掉拐杖和「貓鬚」,肺功能回復到以往的一半。他已接種三針新冠疫苗。他鼓勵未打針的長者,要盡快打針。

七旬慢阻肺病人 打三針康復快

吳先生是慢阻肺病患者,年屆73歲,曾於2016年因感染肺炎球菌導致肺炎入院。出院後他接種了肺炎球菌疫苗,並年年打足流感針,做好預防措施。他在今年3月底確診新冠肺炎,但因為一早已打齊三針新冠疫苗,所以只出現流鼻水,沒咳也沒發燒,病情輕微,不需入院,只需自行在家隔離。服食指定診所處方的藥物,三日時間已經康復。今年八月中,吳先生因強檢再被確診,估計只是復陽個案,沒有病徵,只需自行隔離。除了他之外,全家包括妻兒、新抱及孫兒因早已接種疫苗,全部中招後也沒有大礙,很快康復。

從兩名曾患新冠肺炎的長者經歷中,可見接種疫苗加強保護的重要性。在冬季流感和新冠肺炎風險叠加之下,長者應盡快打新冠疫苗及流感針,以便與親友歡渡聖誕農曆年。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晚期大腸癌藥凱旋卻未能回歸香江 盼醫生支持指定用藥...

一種用於晚期大腸癌藥的新藥「呋喹替尼」,成功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審批上市,但這藥何時能惠及香港病人就仍是未知之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