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腫瘤科專科張寬耀醫生行醫多年,曾目暏病人在藥石無靈的情況下,於短短數月間便因癌症長辭於世;也有癌症病人,因為年邁的母親扭傷腳踝而未能趕及見最後一面,只能透過電話道別,聲淚俱下的場景教人心酸。見慣離別的張醫生嘆道:「電視劇中的角色往往可以趕及見家人的最後一面,但現實有時事與願違,有些親人只是短暫離開病房休息,病人偏偏卻在這個時候過世。」
二十多年過去,醫學科技進步為病人在抗癌路上帶來曙光,亦成為張醫生繼續行醫的動力。「雖然見慣悲慘事,但亦有不少開心的故事。記得最初任職腫瘤科時,七成癌症都醫不好。但現在即使癌細胞已經擴散,大部分個案仍然有方法控制病情,這是一個令人鼓舞的進展。」
往日無奈睹病人被肝癌奪命 張:現在抗癌有更多選擇
張醫生憶述昔日在公立醫院擔任實習醫生時,曾遇上一位名作家因罹患肝癌入院治療。雖然病情嚴重,但這位病人於住院期間仍熱心為年輕病友「改文」,好讓他們參加徵文比賽。可惜病人並不適合接受手術,加上當時藥物選擇有限,連標靶藥亦尚未面世,結果病人於數月後便不幸離世。
肝癌是本港第三大癌症殺手,它的成因眾多,其中乙肝病毒為不可忽視的高風險因素。大約四分之一的乙肝長期帶菌者會因感染而演變成肝硬化,導致肝癌。不過,隨著香港政府於1988年開始為初生嬰兒免費提供乙肝疫苖接種,年輕肝癌患者人數隨之大幅減少,現時患者平均發病年齡為63至69歲。
張醫生續指,「當年肝癌真的很可怕,反觀現在大部分肝癌即使已擴散或不能動手術,也可以使用合適的藥物以控制病情。」他認為現時治療選擇比以往多,除了第一線的腫瘤切除或換肝手術治療外,醫生可為病人安排合適的第二、三線治療。例如在癌細胞未曾擴散但腫瘤太大的情況下,可進行介入治療如「釔-90微粒體內放射治療」,局部控制癌症。而針對晚期肝癌患者,若癌細胞已擴散,或已入侵肝門靜脈,亦可選擇較溫和的系統性治療,如口服標靶藥物或是免疫治療來控制病情。
張醫生指出,不少病人擔心患癌及治療的副作用會影響工作,憂慮自己和家人往後的生活。他強調,新一代口服藥物的副作用較少,僅一小部分病人會出現血壓高,而皮膚不良反應及嘔吐的情況亦甚少出現。
不談存活期 聚焦治療的可能性與成效
不少病人關注患癌後的存活期,但張醫生則更重視跟病人解釋治療的反應及成效,他坦言:「我們很少跟病人提及存活期,只會說有沒有得醫、怎樣醫。」
張醫生續分享說,曾經有一位患末期肺癌的六旬病人試用當時剛推出的第一代標靶藥物,病情穩定達四年,直到第五年他的肝臟出現另一個腫瘤,便同時接受化療及標靶藥治療,亦再次成功控制病情。「能看見病人由末期癌症到可以醫好出院,心裡當然很高興。」他笑說。
面對挑戰,張醫生總是表現得沉著而冷靜。他說早在醫院實習時便得到磨練。即使遇到令人徬徨失措的事情,也不能在前輩面前表現出來。他面對病人也如是,無論病情有多惡劣,都會將情感收在心裡,他解釋道:「如果連醫生都表現憂心、害怕的話,病人自然會更害怕。」
定期篩查及接種乙肝疫苗預防肝癌
肝癌之所以被冠以「隱形殺手」的稱號,皆因早期缺乏明顯病徵,到病人發現時往往已屆晚期。張醫生指出,有患者到罹患癌症時才發現自己是乙肝帶菌者,亦有患者自知患乙肝但一直怠於跟進,加上酗酒等糜爛的生活習慣,結果誘發肝癌。他另指,年輕患者個案較罕見,通常成因不明。
張醫生建議高風險人士,包括乙肝帶菌者及曾患乙肝人士、有肝硬化或脂肪肝問題的患者,每3至6個月進行抽血及超音波檢查篩查癌症。若不幸發現患病,便可盡早介入跟進及治療。他亦提醒已接種乙肝疫苖人士若在身體檢查時發現沒有乙肝抗體,便應補打疫苖,才能為自己提供最好的保護。
張医生個文章内容生動感人,有医德及人情味!作為一位未期癌症病人深深体會到整個治療过程是多麼痛苦,不過己经顶止及過去,算是幸運地生活着!
感謝医生詳細說出肝癌近期的治療方法及預防肝癌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