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放療快速發展 用途更廣泛 精準定點消融腫瘤

相關文章

劉健生醫生
劉健生醫生
劉健生醫生為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劉醫生具備香港大學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英國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醫學硏究碩士等專業資格。

抗癌藥物如標靶藥、免疫治療及細胞治療等在近年大放異彩,其實另一種常用的治癌手段——放射治療,發展速度也是一日千里,在根治、輔助及舒緩治療等方面都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式,尤其是新式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透過運用高劑量的放射線精準消滅甚至消融腫瘤細胞,治療次數大幅縮減至三至五次,又較少影響正常組織,有時甚至可以成為替代手術的選擇。

又稱為電療的放射治療,是一種利用高能量放射線治療疾病的方法。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劉健生指出,科學家早於百多年前已發現X光射線,並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開始用於治療癌症,直至三四十年前因為輸出射線更具效率的直線加速器面世而得到普及,到後來更有二維(2D)、三維適形(3D-Conformal)及強度調控放射治療 (IMRT)等,到近年新式的SBRT,精準度不斷提高,療效也更為進步。

立體定位技術  減低正常細胞傷害

這種新式的放療技術一直吸引劉醫生的興趣和關注,更與一班志同道合的同儕搞學會,參與Hong Kong SBRT Study Group的工作,推廣SBRT的臨床應用。在劉醫生的眼中,SBRT比傳統放療有很多過人之處。

「SBRT融合精準定位、即時追蹤與移動管理,故每次可以使用更高劑量的放射線,可以達到近似消融的效果,故又名立體定位灼性放療(SABR),治療次數亦一般只需要三至五次。雖然SBRT所用的輻射劑量高,但射線由高能量下降至低能量(fall off)的速度很快,因此對附近正常細胞的傷害可減至最少。」劉醫生稱,有需要時醫生更可加入其他科技,例如影像導航放射治療(IGRT),計算及追蹤器官的郁動,確保腫癌到位才「電」。

定位更精準 減低治療副作用

他以本港常見的肺癌為例子,傳統放療採取分多次進行,病人需要在六至七星期內密集接受三十多次治療,好處是每次輻射劑量較低,讓受牽連的正常細胞有喘息的空間,可以自行部分修復,惟治療過程長,而且有時也因為附近組織受影響而出現後遺症,如食道發炎、受損令患者吞嚥食物出現困難,若使用SBRT則較少出現這些問題,病人可以繼續「食得到」。

「SBRT定位精準,一般只有一、兩毫米誤差,另外放療技術的進步令射線可以由不同角度照射腫瘤,故此更能避開重要的組織,對皮膚以及外觀的影響一般也較少。」劉醫生更指出,正因為SBRT的射線可以對準一個細小的範圍,附近組織未有受過輻射,日後腫瘤擴散至附近組織時仍有機會可以進行放療。

無法進行手術病人的另一治療選擇

至於一些本來腫瘤分期適合做手術根治,但因為過於年長或身體狀態欠佳而無法進行手術;又或受限於腫瘤位置而不適合進行手術切除的癌症病人,尤以早期肺癌為例,在腫瘤科醫生的建議下也可以考慮以SBRT代替手術。

劉醫生以肺癌舉例,病人在初發時已切走右上葉,中葉亦因為復發而切除,到下葉再發現轉移時,「理論上可以手術切除,但會導致肺功能嚴重不足,使病人氣喘甚至呼吸困難」,這時使用SBRT可能會較適合,因為治療「只電一個細小的位置,影響的肺功能自然也較少」。

放射團隊緊密合作 為病人設計最合適電療計畫

然而,縱使SBRT的好處很多,但亦有一定限制。劉醫生表示,SBRT殺滅腫瘤的劑量十分高,若腫瘤貼近主要血管、氣管或胃腸道,「電傷」的風險也較傳統電療高,故腫瘤科醫生施用前必須仔細評估。

劉醫生說,使用SBRT的前期準備工作確實比傳統放療多很多,需要和物理學家及放射團隊緊密合作,花大量時間作前期的電療定位及設計,精密計算治療落點及流程,以確保為病人設計出最精確合適的電療計畫,對人手緊絀的臨床服務可能構成一定的壓力。但其實SBRT可以大大縮減治療的次數及提高療效,是一種具成本效益的療法,故此希望透過不同的途徑,如舉辦工作坊,提升前線醫生對SBRT的了解及訓練,以幫助提升臨床服務的質數和效率。

癌症在現今社會仍是重大的健康威脅,可幸治療也日益進步。劉醫生稱,現在的癌症治療一日千里,當中放療技術的突破更令愈來愈多病人受惠,即使未能根治,也可產生良好的局部控制,增加進行其他治療的可能性,同時亦令治療選擇愈趨個人化,為癌症病人的治療開拓新希望。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一名基層市民對基層醫療藍圖的寄望

基層醫療與大眾市民息息相關,是個人及家庭接觸醫療流程的第一個接觸點。寄望基層醫療藍圖及地區康健中心將來不以服務疾病為中心,而以服務病人為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