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堅守腫瘤科最前線 「疫」境下與病人並肩同行 王俊威醫生:癌症治療進步 晚期患者都有希望

相關文章

王俊威醫生
王俊威醫生
王俊威醫生為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及中大臨床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王醫生具備香港醫務委員會執照(英國劍橋大學MB BChir)、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等專業資格。 王醫生於英國劍橋大學修畢本科及醫學訓練。畢業後,王醫生曾於英國多所醫療機構執業,包括Mount Vernon Cancer Centre及John Radcliffe Hospital。王醫生於2008年回流香港後,加入了威爾斯親王醫院並完成臨床腫瘤科的專科訓練,正式開展腫瘤學領域的事業。除了臨床工作,王醫生還致力於教育醫學生和參與臨床研究,目前是多個II期/III期試驗的首席研究員/共同研究員,主要研究新型藥物和立體定向放射治療技術在生殖泌尿腫瘤中的應用。在2019年,王醫生在獎學金的資助下,前往英國Royal Marsden Hospital和美國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接受生殖泌尿腫瘤治療方面的海外培訓。王醫生同時擔任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的理事會成員。除了生殖泌尿腫瘤以外,王醫生也對甲狀腺/頭頸部的腫瘤和放射同位素的臨床應用有濃厚興趣。

明知治療癌症相對棘手,王俊威醫生卻偏向虎山行,選擇投身臨床腫瘤科,並在2017年取得專科資格。在漫長的治療過程之中,王醫生跟不少病人建立了深厚的關係:「雖然癌症仍然難以根治,但我喜歡接受這種挑戰。在這條艱難的抗癌路上與病人同行,對我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疫情時靠信仰及興趣堅持 感激病人體諒

在疫情期間,王醫生在工作上遇到不少困難。例如疫情初期突然有醫生或其家人「中招」,人手變得緊拙,不得不將一些屬於紓緩性質的治療延後,但仍需確保腫瘤生長速度高的病人能夠按時接受電療。他表示,「醫生在工作中需要同時保護病人和同事,中間取得平衡其實並不容易,感恩大部分病人都好合作」。他明白病人受疫情及癌症夾擊,面對不少壓力,感激病人體諒。

王醫生坦言,當時疫情對他心理造成極大壓力,怕一旦感染病毒會傳染給他的兩個女兒。他指,除了信仰的支持外,盡量如常生活、做自己喜歡的事也十分重要。在疫情期間,他透過學習沖咖啡、拉花,並重拾兒時彈琴的興趣來減壓。他笑言:「在COVID 開始時我買了鋼琴在家,經常會彈,彈到家人都說不要再彈啦。」

醫生需情理兼備 應對病人患癌後情緒困擾

除了為自己減壓,不少癌症病人都受負面情緒困擾,王醫生又如何應對?他指出,不少晚期病人擔心不能再照顧伴侶或子女,甚至會成為他們的累負;亦有病人憂慮腫瘤帶來的痛楚,對嗎啡感到恐懼。王醫生表示,部分病人或因此產生駝鳥心態,逃避治療,甚至轉投自然療法。他坦言,不排除這些療法「偶有佳作」,但見到更多病人在療法失敗後才求醫,病情反而變得更嚴重。他表示,醫生會向病人解釋不同治療方式的優缺點,但最終是否接受治療,決定權依然在病人手上。

至於存活期,王醫生會按病人意願透露。有病人希望心中有個預算,以計劃日子該如何度過;亦有病人情願醫生點到即止,給自己留下想像空間。王醫生認為,告訴病人準確的資料很重要,不能釋出錯誤的希望,或淡化病情的嚴重性,不過醫生同時要有同理心,要細心留意病人接收壞消息時的反應。

標靶、免疫混合治療 晚期腎癌病人現曙光

近年癌症治療的發展迅速,王醫生亦很希望成為這股洪流裡的一份子。他表示,隨著標靶和免疫治療取得突破,現時患者有更多用藥選擇。以腎癌為例,傳統的電療和化療成效有限,但現時已有免疫治療方法應用於腎癌手術後的病人身上,同時也有免疫和標靶藥物的混合治療方案,幫助晚期病人控制癌症擴散。

王醫生憶述,曾有一名年輕腎癌病人確診時已屆晚期,癌細胞已擴散至肺及肝臟,在接受兩針免疫及標靶混合治療後反應相當不俗,「藥效維持了一段很長的時間,腫瘤幾乎被完全清除,病人現在已可如常生活」。儘管病人在治療期間因為肝酵素上升,需要住院一個月,但出院至今兩年,在沒有使用任何藥物的情況下,癌症仍無復發跡象,成效令人相當鼓舞。

冀推動大眾認識泌尿腫瘤 鼓勵男性求醫

王醫生表示,男女面對癌症時的不同態度,亦令他們的治療成效有別。例如女士一般較留意自己身體狀況,有病徵或對治療出現副作用時,都會主動告訴醫生。但大部分男士較抗拒表達自己的感受,尤其是一些泌尿腫瘤,例如腎癌、前列腺癌,男士或因尷尬而延誤求醫和診斷,治療時亦較容易出現抑鬱症等心理問題。

在臨床工作以外,王醫生亦同時擔任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的理事。他表示泌尿科腫瘤相對其他癌症較少人關注,期望學會能夠為病人提供有關泌尿科癌症的藥物和治療等資訊,透過提升大眾對泌尿科癌症的認識,促使政府或相關機構投放更多資源,以改善病人的生活質素和康復進程。

王醫生解釋,現時有效的篩查方法只針對有特定高風險遺傳基因的群組,對於其他普通大眾,只能透過控制風險因素(例如戒煙、減肥等)來減低患腎癌的風險。他提醒,如出現腰痛、血尿等相關病徵,應盡快求醫接受檢查,避免錯過治療最佳時機。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晚期大腸癌藥凱旋卻未能回歸香江 盼醫生支持指定用藥...

一種用於晚期大腸癌藥的新藥「呋喹替尼」,成功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審批上市,但這藥何時能惠及香港病人就仍是未知之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