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般人來說,一個月的流逝仿似不長不短、不痛不癢。但對末期癌症患者和跟他們並肩作戰的醫護人員而言,短短一個月的時間,猶如一場關乎生死的時間競賽。「就係要咁迅速先救得返!」臨床腫瘤科專科謝耀昌醫生娓娓道來他最驚險的一場「競賽」,而他當時的對手,就是早期徵狀不明顯,故被稱為「隱形殺手」的腎癌。
謝醫生憶述,曾經有一名約60歲男士,因雙腳無力站立前往求診,不幸確診末期腎癌,癌細胞擴散至骨,腫瘤壓住了中樞神經系統。「當時若任由腫瘤壓住神經線,神經線便有機會壞死。就算將來腫瘤消失,神經線亦無法逆轉,患者要一生以輪椅代步。」謝醫生表示,由於情況嚴峻,治療「最緊要快」,盡早用藥,務求盡快取得預期的治療效果。
混合治療提升療效 腎癌患者迅速恢復活動能力
除了使用標靶、免疫治療,謝醫生再為患者搭配放射治療(電療),三管齊下抑制腫瘤惡化。「如果想腎癌治療盡快見效,混合治療一定比單一治療好,很多臨床研究已經證實這一點。」謝醫生解釋,混合治療是指同時使用標靶藥物及免疫療法,近年已越來越多混合治療被批准用於治療各種癌症,一般適合末期、已擴散,或不適合接受手術的病人,效果不俗。
在短短一個月內,患者成功恢復腳力,由本來需要輪椅代步,到可以站立、甚至利用拐杖走路,生活質素得以改善,治療效果也令謝醫生相當鼓舞。「如果未能及時為患者啟動治療,患者的中樞神經線有可能被腫瘤壓至壞死,除了終身坐輪椅,日後更有可能大小便失禁,影響何等深遠!可見當時我們真的是跟時間競賽啊。」回望得來不易的勝利,謝醫生會心微笑。
混合治療適用範圍廣 為末期腎癌患者添曙光
「以往腎癌缺乏治療選擇,患者只能依靠化療、電療,如今有標靶、免疫治療,透過混合治療的方法更可提升療效。」謝醫生指,大部份腎癌患者屬透明細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混合治療的反應一般較好,只有少量患者不適合使用。而且當中毋需繁複測試,診斷時透過基本病理報告,便能夠得知患者是否適合接受混合療法。
至於大部分腎癌患者較為年長,這類患者會否不能承受混合治療?謝醫生解釋,能否使用混合治療,與患者的年齡沒有直接關係:「我們會視乎病人的performance status(活動能力表現),有很多七八十歲的長者其實『行得走得』、『食得瞓得』,沒理由因年長而放棄治療。」只要患者身體狀況能承受,在大致保持生活質素的情況下,混合療法都是適合不少末期腎癌患者的治療方案。謝醫生指,因副作用而需要停止混合治療的情況非常罕見,患者不必過於憂心。
混合治療配合輔助藥物 大大減少副作用
謝醫生曾遇過不少患者擔心混合治療會增添副作用,他們心中有個難解的迷思:「一種治療已經有副作用,加上第二種治療不是更辛苦嗎?」但謝醫生表示,混合療法已面世數年,因免疫與標靶療法的毒性不大,所以即使搭配兩種藥物,亦不曾發生過非常嚴重的副作用:「除了混合治療的藥物,醫生亦會根據病人需要處方輔助藥物,為患者減低副作用,確保治療進度不受影響。」
混合治療藥費昂貴 盼各方支援
問及謝醫生混合治療的價錢時,他不禁苦笑。因為作為癌症最新治療趨勢,混合治療動輒需要五位數字一個月,視乎不同藥物及方案。如此有效的療法,卻可能帶給病人龐大的經濟負擔,可謂悲喜參半。「公營醫院的病人能得到關愛基金、撒瑪利亞基金等政府資助,但私營求診病人則需倚重藥廠。」謝醫生指出,目前各大藥廠也有不少資助計劃給癌症病人,腎癌病人也不例外。他希望藥廠將來能繼續擴闊資助計劃的涵蓋範圍,讓更多病人受惠。
隱形殺手腎癌出其不意 該如何提防?
「預防勝於治療」向來是老生常談。不過棘手的是,腎癌向來是癌症中的「隱形殺手」,早期徵狀並不明顯。若然已經出現痛楚,通常已屆晚期。謝醫生更指,因腎癌並沒有特定高危一族,風險為吸煙、年紀大、慢性腎病、遺傳因素等較籠統因素,所以更令患者防不勝防。「腎癌如要及早發現,一定要留意小便。若然出現粉紅或紅色的血尿,就應立刻求醫。」謝醫生呼籲高危一族定期身體檢查,及早發現才是治療的上上之策。